曾大兴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二十五讲

无

Body

       2019年10月24日晚,在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中文系(珠海)迎来前沿讲坛第二十五讲《用文学地理学的方法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主讲人曾大兴教授,现为广州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华名楼”系列节目主讲人,长期从事文学地理学、词学与岭南文化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气候、物候与文学》《文学地理学概论》《柳永和他的词》《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唐宋词十八讲》《岭南文化的真相》等。本场讲座由周建渝教授主持。

 

无

 

     文学研究,方法至关重要。曾教授首先介绍了文学地理学这一中国本土产生的新兴学科的概况,并指出既往的研究较多侧重于纵向的、历史的时间角度,文学地理学采用空间分析法,能促进研究的时空完整结合。为更好地使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曾教授又从关注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产地的角度做了鲜活生动的解释。

 

      在强调时空结合,主张综合运用时空分析法的基础上,曾教授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结构概括为四种模式:寒江独钓型、重九登高型、西窗剪烛型和人面桃花型。寒江独钓型的时空单一,时间不变,空间也未变;重九登高型则空间变化,时间未变;西窗剪烛型时空均发生变化;人面桃花型则空间不变,时间变化。为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四种模式,曾教授就每种模式又分别挑选了诗词各一首做了精彩的文本分析。

 

      寒江独钓型的命名来自于柳宗元的《江雪》,因而曾教授也首先解读了这首诗。它在时空上有一个特点:只有一个空间( 大雪覆盖的空间) ,也只有一个时间( 下着大雪的冬天) 。它的景观、实物、人物、事件都出现在这个单一的时空里,它的思想、情感也由这个单一的时空生发开来。为更好地理解寒江独钓型的这种时空单一性,曾教授又分析了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并总结说这种结构类型在一些小诗、小词、小散文、小小说、独幕剧里比较常见,也颇适合初学者学习。

 

      重九登高型的命名来自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作品在同一时间(九月九日)建构了“异乡”(自己所处)和故乡(“山东兄弟”所处)两个空间,便比“寒江独钓型”作品的时空结构复杂些。设想对方在思念自己,也使得作品的情意更丰富,在艺术表现上更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兄弟的思念,也显得更有张力。这种空间不同、时间相同的结构模式,在所有的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样式里都比较常见。为此,曾教授又对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做了精彩的分析。

 

      西窗剪烛型的命名来自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营造了两个地理空间:南方的“巴山”和北方的“西窗”。两个空间与不同的时间结合,形成了“西窗”( 过去) →“巴山”( 此时) →“西窗”( 未来) →“巴山”( 此时) 的时空运行轨迹。空间上往复对照,时间上回环对比。随着时空的不断变化,作品的情意内涵层转层深。这种时空均发生变化的模式比上述两种模式更复杂,被感情深沉、风格委婉的作家所乐用。借助此诗,曾教授进一步阐释了李商隐诗歌难懂的原因。此后又分析了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人面桃花型的命名来自于崔护的《过都城南庄》。这首诗只有一个地理空间,即“都城南庄”,但时间却有两个: “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由于时间的变化,使得空间的核心要素( 美女) 没有了。没有了核心要素,空间就显得很空洞,很荒凉,给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和虚幻感。因而这种空间不变时间变的模式易于表现人类常有的失落感,在各种文学样式中有普遍的应用。秦观的《望海潮》(梅英疏淡)也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曾教授对该词也做了相当精彩的分析。

 

      最后,曾教授告诫大家,一种方法不是万能的,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作品,因而仔细阅读文本,才能为文本找到最合适的解读方法。曾教授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种诗词解读方法,而且带大家走进了文学地理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

 

无

     

      精彩的讲座引发师生的积极提问,曾教授结合相关问题,又分享了诗词的阅读经验,即读懂一首诗需要注意还原和发挥:诗无达诂,因而很难说完全读懂一首诗。但诗中有一些像典故、格律的内容,则有明确的读懂标准,必须要还原;对于作品的内容、技巧,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允许发挥。

 

      讲座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