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四讲:“重塑”戏曲——梅兰芳的海外公演与“京剧传统”的话语建构

Body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四讲于2019年11月11日晚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举行,主讲人为中文系(珠海)郭超助理教授。
本场学术沙龙由杨蓥莹副教授主持,杨丹丹老师担任评议人,硕士研究生殷海艳、陈雪桃、王琛、叶沛琳、胡雅慧担任与谈人。

郭超助理教授以何为“戏曲本体”、20世纪初期戏曲界的境况和心态为切入点,对梅兰芳的京剧艺术的基础性学理渊源和知识背景进行阐释。围绕“梅兰芳1919年访日公演中的文化心理”这一核心论题,郭超助理教授认为晚清“小说界革命”以来,戏曲在娱乐功能以外,被寄寓了“众人之大课堂”的社会教育内涵。然而民初,《新青年》同人一改“晚清戏曲改良”借戏曲以“新民”的路向,转而视其为“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的代表,主张将其彻底消灭,并以舶来的“新剧”取而代之。《新青年》同人反传统的主张使戏曲首次面临维护自我合法性以求生存权的任务。随着舶来的“新剧”以强势的姿态反将本土的戏曲(时称“旧剧”)异化为文化“他者”(the cultural other),戏曲的自我辩护便显得愈加重要与紧急了。如果将梅兰芳从1919年至1935年间的出洋公演实践视作戏曲从困局中突围的“价值求证”努力之一,其1919年的日本公演自然就具备了特殊的意义——该演出作为晚清以降中外几股力量、几种思想的交汇点,反映了梅兰芳以及“缀玉轩”同人“重塑”京剧的文化心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梅兰芳以及“缀玉轩”同人对京剧的阐释与其公演的实际间存在着明显的疏离,这种言论与实际的差异凸显了其希望跳脱“新剧”的包围,探求京剧合法性与艺术价值的文化心理。

郭超助理教授的讲座既有新的学术观点的产生,又有新的史料挖掘和整理,以及新的学术方法运用。在某种意义上,郭超助理教授关于梅兰芳的海外传播和接受研究,已经走到了学术界的前列,显现出一种阔大的学术气象。
讲座结束以后,杨蓥莹副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同时,部分学生就相关问题与郭超助理教授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