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五讲:恢复、革新与超越:论游以飘诗集《流线》中的抒情实践

无

Body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五讲于2019年11月18日晚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5号一楼会议室举行,主讲人为中文系(珠海)胡星灿博士后。

       本场学术沙龙由杨蓥莹副教授主持,杨君宁博士担任评议人,博士研究生侯明珠、张灵馨、周楷棋以及硕士研究生董汶倩、唐小雨担任与谈人。

无

       胡星灿老师首先对诗人游以飘的学者、诗人、移民三重身份做了简介,令听众可以知人论世,对作者的生命轨迹有初步了解;继而对其核心议题“抒情”及抒情传统的理论谱系也有所解释,厘清了基本源流。随即,他分三大部分,亦即“恢复:抒情传统中的位置”,“革新:抽象的抒情”和“超越:后现代视域中的抒情精神”来对应讲述游以飘诗集《流线》中“年少的城(1985-1991)”、“大学的岛(1992-1998)”和“诗的现代”(1999-2015)三个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以考察其既彼此相对独立,又有前后演进和发展关系的抒情风貌。

       胡星灿老师认为:游以飘前期的诗歌多少受到天狼星诗社的影响,具有相对鲜明的抒情色彩;成熟期的作品受益于诗人“二次抽象”的诗学理念,显得克制、冷静,有分寸感;而其近期的诗作则饱受后现代思维浸染,抒情意味愈加消减,抒情精神却充溢其中。这三个阶段的抒情实践对马华文学抒情传统各自起到了恢复、革新和超越的作用。

       在“恢复”部分,他指出,1970年代天狼星、神州两大诗社的出现,打破了马华文坛长期以来被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二分天下的固有格局,引入了具有抒情精神的诗歌创作方式,不啻一股清新的风潮,吹送来隐然成为“第三极”的马华文学抒情主义传统,使之不再被遮蔽,而是悠悠浮出历史地表。游以飘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挟其鲜明显豁的抒情风貌为之添砖加瓦,并占有了一席之地,代表作《怀乡》《每至中秋》《写给屈原》足以为证。

       在“革新”部分,他援引沈从文《抽象的抒情》,试图在其“象”的论述中和游以飘的“二次抽象”论之间建立可能的沟通和对话。他且举了游以飘具有开拓意义的《南洋博物馆》为例。作为第一首书写“南洋”的马华现代诗歌,此诗无疑在对南洋的殖民、垦拓和移民史描写方面独擅胜场,且意象丰瞻,对诗人的诗论是最好的佐证。

       在“超越”部分,他重点分析了《地球仪》这一颇具后现代风貌的复调结构文本,对其文体形式上的后现代特质和美学内核含蕴的抒情精神都有所论及。这首诗当之无愧成为游以飘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品,值得细味,也表现了诗人对抒情传统的超越之尝试。

       综上所述,胡星灿老师指出,游以飘以其抒情实践,在马华文学史及其抒情传统中都获得了必要而独特的位置。

无

       杨君宁博士在评议中认为:胡星灿老师的论述注重史论结合,将个案研究置放于文学史视野中加以观照,既有微观的文本细读,也有宏观的理论展望,结构合理,文气流畅,整体而言,是一篇工稳、周延的可圈可点之作。同时,她也就一些理论征引和影响研究、文本理解方面的问题做了回应和延伸。与谈的同学们亦就“抒情传统如何界定”“游以飘诗歌的主题何在”等大家集中关注的议题各抒己见,提出疑惑,切磋交流。

       杨蓥莹副教授就不同学术语境中,专有名词的使用和翻译的问题对此次讲座进行了补充和小结。讲座在意犹未尽的争鸣气氛之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