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珠海)第一届“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工作坊”会议精华(一)

1

Body

   2017年11月4日上午,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工作坊”隆重开幕。在邓菀莛博士和丁涵博士的主持下,首先朱崇科教授代表中文系(珠海)致开幕词,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基于会议主题“世变风移之诗化书写: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化转型研究”,朱教授希望学者们能就诗、词、赋与中国文化转型、诗学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诗学学科建设及学科话语体系等问题做尽可能深入的探讨与切磋。他表示本次会议采取国际通行、成效卓著的工作坊(workshop)形式,这是中文系(珠海)建系以来学科培育与学术发展的系列活动之一。随后,他介绍了中文系(珠海)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展望。他表示,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一级学科完整的、整建制的教学科研单位;要着力的,是一个既有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又强调学科特长培育、特色鲜明的中文系;要展望的,是一个既因应现实层面“一带一路”的文化探索与发展,也反观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并借以动态调整、与时俱进的中文系,也是一个在进行轴心时期文化经典比较的同时,进行文化输出与传播、中西合璧的、现代化的、跨学科的中文系。目前中文系(珠海)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正在招聘各类人才,包括长江学者、百人计划教授(副教授)、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他热切希望并欢迎有志人才前来,共同发展、共谋大业。

1

   接着,中文系(广州)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致欢迎词。他谈到,自中文系(珠海)建系以来,很多人都问他为什么中山大学有两个中文系。他有一个一贯的回答:不仅是有两个中文系,还有两个哲学系,两个历史系……广州中文系与珠海中文系是兄弟关系,未来的发展各自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彭教授谈到,中国古典诗学源远流长,中国既是诗的国度,也是诗学的国度,两者相伴而生。他以《楚辞》中的“要眇宜修”之美,对“诗歌的作用与诗学的作用在很多方面可以重合起来”的观点作了解释。古典诗学情感充沛、想象瑰丽,因此抒情诗学成为古典诗歌的主流。而中国历代诗学研究,虽然不乏逻辑性强的著述,但更多的是诗话、词话、文话。诗话、词话中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但也因此比较任性,仿佛不愿意概括出要点,这就给古典诗学研究增加了难度。他还引述“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来说明诗学研究的理论修养非常有必要。最后彭教授表示,珠海校区为“风水宝地,治学佳地”,祝愿各位学者能在珠海带着“清爽之思”去研究诗学。

1

   本次研讨会特邀嘉宾有陶文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施议对教授(澳门大学)、彭玉平教授(中山大学),与会者有侯文学(吉林大学)、石玲(山东师范大学)、江晓辉(台湾清华大学)、桑海(澳门理工学院)等大陆及港澳台学者近五十人。第一天共分四场,学者们为我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演讲、敏锐的评议、热烈的讨论。

1

   第一场

   主持人:陶文鹏      评议人: 石玲

   首先是吉林大学文学院侯文学教授以《诗骚传统的分异与流变——以早期乡思作品为例》为题作报告。她以汉代以前的乡思作品为例,依次对《诗》中的乡思、屈原作品中的乡思、汉代歌诗中的乡思和汉代骚体赋中的乡思作出阐述。她总结说:骚体赋中对于故乡的描绘,负载的往往是高洁的理想、独善其身的情操,理想政治的寄托;而歌诗中的故乡,充斥的往往是中下层士子的世俗情怀。评议人石玲评价说:“诗骚作为最早的诗学范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侯文学老师的《论文》选取汉以前的乡思作品,内容扎实,能从中看出《诗》与《楚辞》的两种不同的精神气质。”

1

   紧接着,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翟鹏玉发表了《绘事后素——刘勰<文心雕龙·封禅>与素朴之美》的报告。他在论文中旁征博引,提到:《文心雕龙·封禅》强调政治运作必须炳天之元符,成震亘古之鸿业,在天人合一的境域中展现帝王的经道纬德,以实现孔子所谓“绘事后素”的素朴之美。他总结说:《文心雕龙·封禅》所追求的艺术美与社会美具有一致性,且这种美从宏大的叙事将人类政治引向天人合一的玄域,展现出《庄子》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之美,这极好地表现出中国古代儒道合一的美学理想。

1

 

   第二场

   主持人:施议对     评议人:侯文学

   第一位发言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石玲教授在《论袁枚性灵说的历史风向意义》里谈到:袁枚性灵说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时代精神的凝结和表达,具有历史风向意义。它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与思考、对生存价值与意义的追寻,表达出了当时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个性意识与自由精神。侯文学教授评议道:袁枚重提性情的意义在于他对性情的阐释中注入了自我意志和自由内涵。他认为,石老师的文章加深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原有印象,弥补了原来的不足。

1

   其后发言的是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余意教授,他以《瓯社三题》为题,透过《瓯社词钞》以及相关文献,考证、厘清瓯社、慎社以及《瓯社词钞》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瓯社词钞》的刊印时间、《瓯社词钞》与瓯社社集、社作以及慎社与瓯社的关系问题。余意老师着意于慎社与瓯社理念上的冲突,希望对此有所推进。最后他特别提到了受慎、瓯二社影响走出的夏承焘和受时代风潮裹挟、立志政治经济的梅冷生,强调了慎社与瓯社在昌明乡邦文献、振起宗风上的一致性和硕果。

1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中山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赵宏祥。赵老师就《惠栋<精华录训纂>注释体例研究》向与会学者作介绍。文章从《训纂》注释的体例建构、《训纂》注释体例的学术用意与文学观念和《训纂》体例在集部注释的反响三方面展开。他提到:研究《精华录训纂》的注释体例可以为考察清代经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提供值得切入的角度。

1

 

   第三场

   主持人:魏学宝     评议人:傅湘龙

   吉林大学文学院由兴波教授首先做了题为《欧阳修文艺思想研究》的发言,从书法角度对于欧阳修的文艺思想进行了新的探索。他从欧阳修对蔡襄这位造诣很高却又趋于保守的书法家的推崇说起,谈到欧阳修文学复古与蔡襄书法复古主张的联系,并以此进一步挖掘出欧阳修旨在“正风气”的复古理论。他重点评述了欧阳修对于书法“学书为乐”思想,说明了欧阳修注重书法家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尚“意”轻“形”对宋代书法突破唐代“尚法”的重要意义。最后,他对于欧、苏以及其后的黄庭坚的书法特质做了简要描述。

1

   第二位发言人是河南信阳文学院杨有山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试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文体嬗变过程及原因》。他先概述了诗词文体嬗变是从晚唐开始,到五代基本完成。随后他从词的音乐性入手,指出词的形式萌芽于隋代,在初、盛唐形成。他以艺术精神为纲,提出晚唐诗风逐渐嬗变的重要性,并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例,说明了词在晚唐逐步展示出了个性、绮丽、婉约、感伤的艺术精神。最后从商业发展、市民生活、个性扩张、士大夫观念和社会审美、胡乐影响和韵文发展等方面诠释了词的兴起原因。

1

   最后,中山大学的丁涵老师做了《晋前丝绸之路引入异域水果考》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在考古研究和典籍记载中的一些发现,并对于传入中国的“异物”在魏晋之前咏物赋中的广泛存在做了介绍,指出赋作为文学作品的突出史料价值。随后丁老师概述了葡萄、石榴、厚皮甜瓜等异域水果在魏晋前赋中的体现。最后丁老师做了总结:诗、赋于魏晋分流,推动了咏物赋的发展,大大丰富了赋的文献价值。傅湘龙副教授认为丁涵老师论文的视角和选材独特新颖之余更是与当下时代潮流紧密结合,难能可贵,值得推崇。

1

   第四场

   主持人:和希林     评议人:杨有山

   湖南大学傅湘龙教授首先做了题为《语境与文化生态:纳兰揆叙编刊<历朝闺雅>述考》的报告,傅教授从揆叙生平仕途(纳兰家由盛转衰)起手,又点出《历朝闺雅》编选的钦命背景,说明了此书的成书缘由。他指出此书编选受康熙个人喜好影响较大,这在选录时限、作者次序、选诗标准里都有体现。他认为《历朝闺雅》作为一部女性作品集,自有其独特文化历史价值,值得深入研究。杨教授对于这样综合文学、历史、政治生态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大加赞赏,认为视野非常开阔。

1

    南京师范大学黄浩然副教授讲题是《张炎词在清代的接受与清代词学的构建》。他首先介绍了张炎词在清代浙西、常州两词派的不同评价。随后黄教授分析了朱彝尊与其同仁选编《词综》时逐渐接受张炎词的过程以及其后浙西诸家对张炎词的追捧。他还谈到嘉道时期常州词派初期对张词“寄托”的解读转变,及其后继者对张氏的贬抑趋势。对于两派相对立的观点,他认为这源自两派自身所处时代词学文献状况和词学研究方向(文辞、义理之争),但和两者力图求新以开宗立派也不无关系,实际两派也有不少互通之处。杨有山教授表示此种对比研究的途径使自己深受启发。

1

   中山大学的邓菀莛老师做《邱世友词学本体研究探赜》为题的讲演。她首先介绍了在当代词学研究中存在对“艳科”(思想内容)过于重视的弊病,以及“词学之正”声学偏废的现象。随后她简要分析了邱世友的词学研究情况,并指出邱词“主情致而协音律”的特点,邓老师认为邱词承继于李清照。她总结到“邱、李思想核心在声情并重”,同时亦对于“意内言外”做了简要分析,对邱世友研究声律与情境关系进行了大致的说明。最后邓老师对词学研究表达了自己的期望:词学研究不能忽视声律(如邱世友的研究),应该全面认识和把握。杨教授评议说,这项研究极具开拓性,很有其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