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鹏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名家讲坛”第七讲

Body
2017年11月5日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迎来了“名家讲坛”第七讲。11月3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陶文鹏教授已讲过《谈唐宋词的阅读、鉴赏与研究》。本场讲题则是有对应之趣的《说宋诗》,这是陶教授中文系(珠海)学术演讲之行的第二场,同学们积极参与,反响依旧十分热烈。陶教授曾任《文学遗产》杂志主编、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出版著作有《苏轼诗词艺术论》、《唐诗与绘画》、《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唐宋词艺术新论》、《陶文鹏说宋诗》等。丁涵博士主持了该场讲座。
说起宋诗,陶教授开宗明义,“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他指出,宋人处于唐诗这座艺术高峰之后,想要再有突破是很困难的,但宋人的确在唐诗之外开创了一片新境界。

首先,宋诗的可观之处在于数量方面的极大突破。
宋诗(约25万首)数量至少有唐诗(5万首)的五倍。其中的佼佼者陆游存诗约一万首、杨万里约八千首。如此多产的诗人在唐代是未曾出现的。
第二,在题材方面,宋诗对唐诗也有所继承与发展。
例如唐代元白诗派抨击黑暗现实,揭发社会弊端,而宋代也有讽刺贪官污吏,同情贫苦百姓的诗,如洪咨夔的《狐鼠》:“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诗。”钱锺书先生认为此诗的犀利度胜于唐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蔚为大宗,宋代也有田园诗佳作。范成大即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唐代有边塞诗,而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宋人少有立功边疆的豪情,边塞诗因而极少。但南北宋之交也出现许多表现抗金爱国情怀的名作。唐代爱情诗多,宋人由于主要在词里表现爱情,因此爱情诗少,但也有佳作。华岳、陆游的爱情诗就不比唐诗逊色。陆游的《沈园》诗更堪称千古绝唱。宋诗另一个成就突出的特点是题材的生活面更广。尤其是写文人生活情趣之诗,于唐人之外别开生面。
第三,在艺术风格、艺术技巧方面,宋诗更与唐诗异趣。
缪钺先生《论宋诗》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宋诗与唐诗不仅是朝代场域的不同,更是语言风格、内涵情味的不同。例如黄庭坚的《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乍看之下既乏文采,又无兴象,语言色泽枯淡,但苏轼的傲然风骨栩栩如生。此为典型宋诗。
宋诗的突出特征是以意胜,尤其是以哲理胜。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一样青山绿树多。”寓人生之理于生动形象之中,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宋诗之所以在内涵情味与唐诗有别,主要是因为两个时代诗人的知识面不同。唐代诗人特别富于浪漫气质,而宋代诗人则多半兼有学者、官员、政治家身份,知识储备与个人才能远较唐人广博。
具体而言,宋诗的艺术技巧也比唐诗更加精细丰富,关于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用典
宋诗以用典频繁且灵活巧妙著称。如黄庭坚《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宜晚晴。木落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萬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此诗几乎句句用典,但极其自然妥帖,且多有翻新出奇之妙。
2.对仗
例如王安石的名句:“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南浦》)两句之间词性、词类、颜色对得严丝合缝,而且形象生动鲜明。此类对仗以圆润流畅胜。另外,黄庭坚还创造出一种较拗涩的巧对,亦即上下联间意义悬隔、出人意表,但令人拍案叫绝。总之,即便是唐代最擅于对仗的杜甫,其对也不如宋人精妙。
3.句法
温庭筠的名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全是名词,而又情味悠长,“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但如此精彩的例子在唐诗中不多,宋诗中却俯拾即是。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又如 “风雪楼船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都是以名词成对,用语平凡,但组合巧妙、对比强烈、情景毕现、意境全出的佳句。
宋人对诗艺的特别讲求与钻研,形成了宋诗刻露精深的特色。所以钱锺书先生说宋诗“大判断”(即内容大抵不出唐人、境界不及唐阔大)不如唐人,但“小结裹”(艺术构思与技巧)却远胜唐人。但也要注意到,宋代有些诗还是有唐风。如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又如苏东坡《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这类作品想象新奇,气魄雄伟,文采斐然,近于唐诗。
宋诗研究参考著作:
选本类:
钱锺书《宋诗选注》(作家小传极为精彩)
程千帆《宋诗精选》
钱仲联《宋诗三百首》
陶文鹏《宋诗精华》、《陶文鹏说宋诗》
张鸣《宋诗选》
研究著作类:
钱锺书《谈艺录》

问与答:
1.问:黄庭坚有句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杜牧也有句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请问为什么诗人喜欢“十年”这个意象?
答:“十年”这个词组,平仄为一仄一平,且字数也精炼,便于入诗,所以常被诗人用作泛指一段长时间的词。
2.问:“重视哲理”被视为宋诗的优长,但是魏晋玄言诗却饱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之讥。请问宋诗言理之精彩处为何?
答:魏晋玄言诗所言之理脱离生活,而且缺乏形象的美感,故为人诟病。而宋人哲理诗佳作往往深入浅出,形象优美,且所言之理在平易中有深刻,甚至不乏幽默感。如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又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但宋人哲理诗也有缺点:因为成诗过于容易,所以有时流于轻滑,缺乏深度。这点在杨万里诗中特别突出。如他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不乏情趣,但没有什么深度。
3.问:陶老师认为宋人对仗功力胜于唐人。但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也是名词对;其名作《登高》更是四联都对仗。未必不如宋人。为什么说宋人的对仗唐人难以企及?
答:从总体来看,宋人对仗境界或许不如杜诗阔大,但技巧更多、更精细。
4.问: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两句对仗技巧比不上王安石的“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但感慨更深。请问对仗中形式美的追求会不会妨碍情感的表达?宋人于此方面是否有所偏重?
答:宋人的对仗有的追求流畅优美(如王安石的两句),也有很多对仗故意在意思上拉的很远,求出人意表。这是唐人没有的。对仗当然应该先追求情感表达的深刻,再讲究技巧的精妙。
5.问:宋人过度用典会不会影响诗中真情的表达?
答:用典用得好,可以形成“典象”,激发读者联想,从而增加诗的内容含量。但如果用僻典,就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适得其反。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持家但有四立壁”,用了《史记》中之典,且化用巧妙,这就增添了诗境的形象性与历史厚度。黄庭坚多数的典故是用的比较好的。宋诗最大的毛病在“斗诗”,反复步韵,一再唱和,把作诗变成卖弄技巧与聪明的文字游戏。这种情况在唐代只有陆龟蒙、皮日休有,但在宋代变成比较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