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沙龙第十四讲:从“情深”到“情贞”——论孟称舜戏曲对“情”的思考

Body
11月20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十五栋一楼会议室继续举行青年学术沙龙第十四讲,由博士毕业自山东大学的蓝青副研究员为我们分享《从“情深”到“情贞”:论孟称舜戏曲对“情”的思考》,点评人是姚鹏举博士和苑星博士。
经过朱崇科教授和刘志荣教授的专场,这一次又由青年教师主场,主持人邓菀莛老师幽默地称之为大咖过后青椒的对话,并进一步倡导博士之间可以传承沙龙传统、展开激烈碰撞,也能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之后便是蓝青老师的分享和介绍:
孟称舜(1594-1684)是继汤显祖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言情派戏曲家,早年受汤显祖《牡丹亭》影响甚深,其杂剧《桃花人面》、《花前一笑》、《泣赋眼儿媚》热烈地追求人间“至情”,洋溢着青春浪漫的气息,深得临川神髓。至崇祯十一年(1638)传奇《娇红记》问世,显示了孟称舜言情道路的陡转:剧作由前期的“以情反理”一变为“理情合一”。此后《贞文记》进一步显示这种倾向。对于孟称舜剧作思想前后的变化,有很多论者认为是一种倒退。蓝老师认为这种看法是对孟称舜思想陡转的具体“语境”缺乏深入分析。蓝老师将其思想的转变概括为由“情深”到“情贞”,并从晚明社会背景入手,论述其转变原因。

晚明假道学成风,许多所谓饱学明理之士却多有违“理”的劣行。孟称舜对此风气有所反思。其《节义鸳鸯塚娇红记》卷首题词显示出其主情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即针对自宋代以来程朱理学“纯乎天理”、以理抑情之观念的流行而发。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主流思想,理学家将“理”抬高到绝对崇高的地位,强调人们在处理人伦关系时必须以“理”作为准则,时刻防范、抑制着“情”,使其避免对“理”之践行产生危害。孟称舜认为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伦理践行观在具体践行上往往“须用勉强”,难以完全践行,而“情”在维护“理”上具有巨大的能动性,通过“情”,人们可以更好地遵循“理”,变被动服从为主动接受,因而他主张人们在“情”的驱使下主动去遵循礼教规范,其传奇《娇红记》中申纯与王娇娘、《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中沈佺与张玉娘皆为“以情维理”的绝佳典范。这种“以情维理”的伦理践行观,不仅弥补了“理”在规范与约束力上的不足,同时令“情”具有了道德内涵,情以理为归,理以情为助,从而使理出之“真”,“情”出之“正”。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社会上兴起一股张扬个性与释放情欲的思潮,“欲”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甚至走向纵欲。这一思潮虽然是对程朱理学禁欲主义的纠偏,但又泛滥成另一个极端,并对社会伦理秩序产生了一定的损害。孟称舜由早期提倡“至情”一变为后期主“情贞”,正是对晚明纵欲之风泛滥的纠偏。传奇《娇红记》在倡导“情深”的同时特别强调“情”的专一性,至《贞文记》更是独标“贞”字。一方面推崇男女之情以反对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一方面将“情”严格限制在“贞”的范畴内,防止“情”走向“欲”,旨在“情”、“理”融合,实现“情真”与“节义”相统一的理想状态。如果说汤显祖的《牡丹亭》旨在高扬“至情”以释放人欲,那么孟称舜则标举“情贞”以对欲望进行克制,“表扬幽贞,风励末俗”,以期扭转晚明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
孟称舜这种“情”、“理”合一的伦理观一方面使“理”因为有“情”的驱动而摆脱了行之“勉强”的特征,另一方面使“情”在制“欲”的过程中被纳入“理”的范畴,不仅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与晚明社会恣情纵欲的双重纠偏,亦是明末“情”、“理”融合趋势的典型体现。
孟称舜经历了明清易代,具有强烈的抗清复明思想,显示出对明王朝的忠贞。他的后期戏曲思想转向“情贞”,也与这一政治立场密切相关。孟称舜将“情”扩展到政治与社会领域,并将其视为维系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儒家伦理关系的纽带,儿女之情“贞”屡屡被用来类比、暗示臣子之忠,表达自己对明朝矢志不渝的忠贞之情。
孟称舜后期所作传奇《娇红记》、《贞文记》虽系爱情剧,但其创作思想已由前期高扬“至情”转变为强调“情贞”,显示出自己对程朱理学的尊理克情与晚明社会的纵欲之风的双重纠偏,也显示出经历亡国之痛后的故国之思以及自己的忠贞之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批判性。
在蓝老师分享完毕后,姚鹏举老师进行了相关点评。他认为在论文题目方面可以再斟酌;论文中涉及的概念如理、情、欲需多注意其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孟称舜关于情的思考,可以再和同时期持类似观点的人(如冯梦龙)相比较,或许可以对孟称舜的思考有更准确的定位。
紧接着苑星老师进行了点评。苑老师则由孟称舜的戏剧文本本身抽绎出更普遍的问题,如情与欲、情与贞的问题,以期引起大家对孟称舜乃至古代小说戏曲文本思想性的再思考。为此,苑老师也征引了大量文献进行佐证。这些问题也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陈彪老师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发人深省。陈老师更进一步从心理学与古代文学的角度提醒大家,中文系的师生也可以多关注心理学,或许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同学们结合论文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想法,比如从接受角度进行审视。最后则由朱崇科老师进行了总结。朱老师称赞蓝青博士对文本和背景的密切结合,对幽微曲折之处的分析颇见功力。关于论文中“情贞”与“忠贞”的问题,朱老师指出若要准确评价孟称舜的思考和可能独特性,尤其是发现他的观点相对于从《周易》开始的君臣夫妇的常见类比的不同之处,从其文本中明清易代,包括反元、反清事件与立场带来的家国、天下乃至民族问题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所收获。朱老师进而由论文申发,结合鲁迅的《伤逝》,指出论文思考、写作的不同段位问题,告诫初学者不要过度纠缠于作者创造的文本内部人物分析和事实/道德的对错,而应该有更宏阔的视野与多元视角,甚至是超越既有的意义框限。这对我们如何写论文有很大的启发。
对于各位老师和同学的问题,蓝青老师结合论文一一作了回复。整场沙龙,大家的讨论激烈而尖锐,从中生发出很多有意思的问题。邓菀莛老师结合硕博士写论文的不同,认为我们写论文是要努力将平房子建成高楼大厦,必须要深挖,全方位思考,这样也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很多同学反馈认为这是一场能让人听懂并受到很多启发的青年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