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名家讲坛”第九讲

1

Body

           20171125日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学楼F520教室,陈思和教授给中文系(珠海)的本科生带来了一场名为《治学忆往——与大学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生动精彩且教益良深。陈思和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主任,著有《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巴金论稿》(合著)、《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等,被公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富有创见且成就斐然的学者。

1

   本系刘志荣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他在开场白中谈到陈思和教授的学问对自己的两点启发,一是很博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是很少见地能打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学者,二是提出了一些很有原创性和解释力的概念,如新文学整体观、民间理论、潜在写作等等,但这些理论并非简单照搬或横向移植外来理论,而是从具体作品、材料、现象中体会出来的,完全是从中国本土的文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接着,陈思和教授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开始跟大家谈如何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他着重谈了“文本”、“人”和“思维”三个问题:

1

   第一,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定要重视文本问题,第一文本永远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借以把握作家当年创作时其基本思想状况的依据。陈思和教授强调,要坚持从初版本出发,甚至要从更原始的前文本出发,如作家发表过的手稿、日记等,这是我们准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前提。他指出,很多作家都会在不同时代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他以1958-1962年巴金在出版十四卷文集时内容上做了许多修改为例,介绍了自己早年研究巴金时如何受这部修改过的文集影响,如何通过阅读大量原始文献才逐渐形成对真实的巴金的认识。他又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为例,详细讲解了初版本中对祥子堕落原因的叙述,但老舍解放后删掉了这些内容,陈思和教授以此说明作品版本问题的重要性。另外,他还以当代作家刘醒龙的小说《分享艰难》为例,提出当代文学的文本问题可能会比现代文学更复杂,因为当代文学作品发表时可能不是以作家自己的文本状态发表的,可能会被编辑改动,这就要求研究者阅读更多的文献,比如参看作家同一时期创作的其他作品,最好是能看到作家手稿,以更谨慎地来对待文本问题。

   第二,读现当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要跟人”。对现当代文学研究来说,传承的意义非常大,这个学科不仅是学术研究,实际上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承,是生命信息的传承,这种亲密的再传感是其他研究很难有的。陈思和教授讲自己跟随贾植芳教授治学,跟随巴金、学习和研究巴金,根本上是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做人的本质性东西,通过他们感受到了活生生的现代文学史和近身的能将自己包容进去的“五四”传统,这是他治学的来源,他也希望在自己身上能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他认为好的导师一定会通过传承影响一群人,而他自己作为教师,也最看重学生。他还建议,要努力去认识和接近那些在文学传统中的人,以使自己融入这个文学史,这是做现当代文学研究很重要的人的因素。

   第三,思维问题,即做研究一定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陈思和教授以德里达、福柯、赛义德为例,指出他们也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我们在运用西方理论的时候,要意识到西方有西方人谈问题的处境,而中国有中国的处境。他联系比西方更严重、更大的中国女性的文化处境问题,提出要在不同的语境中谈论女性主义。他还谈到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以自己文本解读课上的《雷雨》细读为例,详细地分析了周朴园和梅侍萍为何不是通常论述的压迫与伤害的阶级关系,而是彼此相互深爱之关系的原因。另外,他还提出,读外国书,读外国理论,不是为了印证它,而是要将其作为思考资源,来建构我们自己新的话语,这样才能树立我们自己的文化信心。

   在最后的问答互动环节,陈思和教授诚恳而真率地回答了每一个提问。关于迟子建的创作评价、本科生的理论学习与运用、萧红和张爱玲的对比、文学史的学习与作品阅读的关系等问题,他都给出了恳切的回答。在南方的冬天,这样一场令人“如沐春风”的学术讲座,应该也正是陈思和教授本人所言的“传承”之一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