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成功举办

Body
2017年12月3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联合主办。

正在全力推进的“双一流”建设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面临着如何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步进行的契机和问题。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专家学者、院长/系主任近五十人共聚一堂,共同商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探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之路。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林华勇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中文系(珠海)副主任(主持工作)朱崇科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先后致辞。彭玉平教授认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中国属性,意味着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文化自信,都对中国语言文学这门学科寄予厚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内涵式发展理当立足语言文学的中国性并在全球化的学术视野中确立语言文学的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契合点,如此才能将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魅力,影响并辐射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朱崇科教授向与会嘉宾简要介绍了中文系(珠海)的师资力量、学生构成等基本情况和三大平台——华文文学与文化、中西文学文论比较、古典学平台负责人的引进和结构搭建工作。中文系(珠海)强调现代化、跨学科、开放式,追求高标准学术导向和理想主义,具有家国情怀,脚踏实地、坚持特色、扎根本土,将在中文系(广州)的基础上,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格局。
论坛分为四节依次进行,与会专家针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文化自信、中文学科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语言学一级学科的推进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四川大学的曹顺庆教授分析了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的三重“话语霸权”:理工科话语霸权、国际话语霸权、西方理论的话语霸权。西北大学的李浩教授提出一流学科要有“三个三”:“三个对接”——对接传统、对接国际、对接科技,“三个服务”——服务国家、服务学生、服务学者,“三个超越”——超越短期、超越地域、超越量化。北京师范大学的方维规教授从心态问题、认识问题、策略问题思考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该如何“走向世界”,他认为我们应该正视当下社会存在的“焦虑症”问题,不要着急谈“一流”,不要着急往外送,先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建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文化自信。
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国华教授引用“H”指数、知网文献的引用率、中国学者对古人和今人的引用率等数据,指出人文学科学术的记忆层问题,强调对“一流”进行科学定义、评判和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行反思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旭东教授简要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性的演变,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新断代问题,并对中国文学史的某些“汉学心态”进行剖析。北京师范大学的李运富教授讨论了文科的学术评价存在的三个问题:以刊评文、项目至上、数量第一。江苏师范大学的杨亦鸣教授介绍了推进语言学一级学科设立的背景、原因、意义,分析了由学科交叉引起的语言学科的学科深化问题,强调语言学科需进行相应的回应和调整。南京大学的顾黔教授探讨了语言学的现状与未来以及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介绍了中国自己的语言数据库建设情况和“语言保护工程”的开展概况。中山大学的王坤教授以“从西方中心论到西方特色论——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学理思考”为题,分析了西方中心论所涉及的学理问题,认为百分之百纯粹的西方中心论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在生产与消费已经世界化的时代下,百分之百纯粹的本土文化也是不存在的。
论坛闭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总结。与会专家从政策层面、学理层面、操作层面等出发,交流困惑、整理思路、看清方向、寻找路径,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问题进行了一天的头脑风暴,希望这种来自于长期学科思考和学科实践的想象和思想的交锋能够有力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