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沙龙第十七讲:教学相长的思考与实践

1

Body

   4月9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15号楼一楼会议室举行了第十七讲青年学术沙龙。与既往由青年教师主讲、探讨具体学术论题的沙龙形式不同,本次沙龙题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暨教师指导学生学术发展方法求商》,由我系高年资教师、曾任职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的张文澍教授主讲。

   沙龙由邓菀莛老师主持,她首先回顾了青年学术沙龙十七讲的历程,指出这是一次特别的沙龙,主讲人文澍老师既是长者,更是系内师生的大朋友;本次沙龙课题强调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目标是给年轻老师一些启迪,给学生更多促进。

   张文澍教授首先回顾了他自1988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以来的从教历程。他谦逊地表示,三十年来,他主讲了二十余门课程,在获得了教学方面的诸多嘉奖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和遗憾。因此,他希望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并就自己的观点向师生们求得商量,是为“求商”。接下来,他带着大家的思绪在“中山大学(珠海)的榕荫路下徜徉”。就“疑义相与析”的话题,他从“中文系本科教学方法”和“指导本科生学术发展”两个方面展开,为大家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

1

   在关于“中文系本科教学方法”的部分,张教授从明确教学目的、正确评估学生整体素质和学业功底、与学生相处及授课的技术性策略等多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要点进行一一解析。张教授认为,教师在备课前,首先应当对所要讲授的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认真思考其目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成功开展一门课程的基础。以自己所在的古代文学学科为例,他提出教师应坚持如下几点:1、教好分内课程,为学生打好必需的整体文化基础,增长其古代文学范畴内的相关知识量,促使其形成古代文学的知识结构;2、古汉语比现代汉语简洁,应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强化学生文字和文章学的训练;3、绵延学生意识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等等。其次,教师应该为课程选择优秀教材,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长,揉入对所授课程的独特而细微的个人理解,对教材的不足加以补充和修整。他认为在选择教材时应尽量在已经成型,有定论、定评的优秀教材和教辅材料中进行选择。接着,他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老校长陈垣先生提出的“师生感情不可对立”“不可偏爱偏恶”“以鼓励夸奖为主”“全面的教学准备”“写作教学日志”等“教学九原则”。尽管陈垣先生早已作古,但“教学九原则”这一近百年前的总结,对教学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全面而极具可操作性,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张教授提醒青年教师,对授课对象整体素质和学业功底的评估极为重要,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在课堂讲授及与学生相处方面,他建议“课上基本专注于专业知识教学,除了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尽量少扯闲篇”,“课下努力和学生友好相处,交友,摸清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特性、问题,予以良好建议”。在本部分的结尾,他还详尽地罗列出十余条授课的技术性策略,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建立良好的互动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必经之路,因此,强调必须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并以提问等增加交流,走到学生中去,“中心是教师,目的是学生”。

   在演讲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指导本科生学术发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他指出,教师必须尽快了解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业进展,进而指导和帮助他们达成学术发展。他提出了两种可行的办法,一是通过论文指导,及时引导学术苗子,并对学习能力稍弱或自觉性稍差的学生形成校正。二是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系统而深入,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境界。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态度要谦和,最好以伙伴式的平等身份展开指导。除了对教师的指导方法提出建议,他还对学生在教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加以强调。对在座的16、17级同学,他建议大家首先明确自我发展的定位,将来是选择尽早工作,还是继续深造?每一种职业对于求业者文化素质的要求都不一样,应该尽早认清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志向,正确给自己定位,以迎接未来的职业挑战。以此为基础,张教授建议同学们尽快搭建好知识结构。他认为同学们适宜迎接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主动“交底”,即诚恳告诉老师自己的发展要求,有定向就说定向,有困惑就说困惑,以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富有成效地指导、协助自己。此外,面对众多课程,他认为应分出主次。一般而言,四年大学本科学习,要有数十门课程得修习。对此,不可能平均分配精力,他建议同学们根据学习兴趣和考量未来发展所需,有主有次地学习。对于阅读和论文写作这两条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张教授对同学们也有具体的建议,首先应有计划地阅读,不断扩大阅读量;其次,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论文,不断提高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水平;再次,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兼采旁收”其它有关学科的知识,使本专业基础更加深广、牢固。

1

   作为本场沙龙的点评人,何映涵老师和姚鹏举老师均表示,张文澍教授的演讲是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使他们受益匪浅。何映涵老师认为,张教授的讲座点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必须认识这个本质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另外在专业素养之外,教师也必须认真琢磨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姚鹏举老师则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问题,张教授都耐心一一作答。在场的同学们也结合自己的感受积极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并提出了诸多问题。文澍老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为踊跃发言的同学送上自己的著作。

1

   最后,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朱崇科教授总结说,“青年学术沙龙”的“青年”一词指年纪,也可以指精神与热忱。“教学是一辈子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澍老师的这场充满激情与热情的讲座是实至名归。他代表全系师生向文澍老师的有关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精彩讲演致以诚挚的敬意。同时,他也结合东西方教学方法及制度优点进行思考,希望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中文系(珠海)特色的中文人。根据既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预计中文系(珠海)2019年将执行精细化教学,培养“鲁迅班”学术苗子,通过“小班教学”和“Office Hour”制度强化师生沟通,努力实现“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朱教授再次强调我系是非常国际化、有特色的中文系,在本科人才培养时重视学科完整平等,但在高端人才培养时和中文系(广州)实现“学科互补”——建设有特色的华文文学(现当代文学)、中西文论比较及古典学研究平台,并从中戮力打造国内最强学科或方向,他也期待中文系(珠海)全体师生同心同德,共同建设令人尊敬的崭新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