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副研究员主讲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九讲

Body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座第九讲《教育部同僚交游与鲁迅文学的发生》,于2018年6月11日下午15时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进行。主讲人陈洁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现为国家文物局鲁迅博物馆副研究员。她主要从事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与城市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北京交游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在《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本场讲座由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朱崇科教授主持,他指出陈洁老师研究的史料挖掘与考据功力很强,亦兼具理论探索。

陈老师的讲座重点讨论了五个问题:鲁迅任职教育部的工作及同僚交游、鲁迅与教育部同僚的宴饮、钞古碑的动机、读音统一会与章门弟子进京、《域外小说集》的重印。
首先,陈老师以鲁迅在中山大学的一段往事为引子,开启了本次讲座。1927年1月,时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的鲁迅邀请教育部同僚许寿裳到中山大学任教授。追溯来看,鲁迅进入教育部与许寿裳直接相关。1912年,正是许寿裳向教育总长蔡元培推荐,鲁迅进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从1912年到1926年,任职教育部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的基本社会身份。在教育部的前期,也就是1912-1917年,因为受到教育部总长蔡元培、次长董恂士的器重,一度受到重用,接手并完成了一批重要工作。这段时期,鲁迅与教育部同僚交往密切,主要僚友则可归为浙籍同僚和留学归国同僚两类。
其二,宴饮是鲁迅与教育部同僚交往的重要方式,鲁迅日记中有简要记载,包括同席者、聚餐的饭店名。主要方式有如下几种:教育部上司或同僚邀请的家宴、教育部的公宴、同僚有喜庆之事的宴请、工作日的午餐、工作之余的啜茗、送僚友出京来京的聚餐、节日的聚餐等。宴饮话题多为文化风物,偶尔也涉及时政。
其三,鲁迅在绍兴会馆时期(1912年5月——1919年11月)钞古碑、辑校古籍、读佛经,被称为“十年沉默期”。学术界普遍依照周作人的解释,认为鲁迅此举是韬晦策略,但周作人《抄碑的目的》 只揭示了鲁迅钞碑的历史背景。鲁迅钞古碑的更深层动机在于,古碑与其在教育部的工作直接相关。社会教育司第一科职务的首项就是“博物馆图书馆事项”,又有第五项“调查及搜集古物事项”。教育部曾征集金石拓片,鲁迅也收到过胡孟乐赠送的汉画像拓片。在此过程中,鲁迅深受西方考古学的影响,不仅关注文字,而且研究图案,并借助金石辑校古籍。
其四,注音字母的统一与章门弟子进京。1912、1913年鲁迅被聘参加临时教育会议和读音统一会,当时代理教育部部务的是器重鲁迅的次长董恂士。这两次会议,特别是读音统一会对此后以章门弟子为主体的浙籍知识分子进入北京知识界,影响深远。
其五,《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周作人兄弟在日本期间用古文翻译的短篇小说集。鲁迅多次将此书赠送友朋,并于1921年得以重印。其选译短篇小说的文学观念与新文化人对短篇小说的提倡不谋而合,受到《新青年》同仁钱玄同、胡适、刘半农等的赞赏与认可。需要指出的是,鲁迅在东京时期便开始文学创作,所以《狂人日记》并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是经历了长期的蓄势积累,辅以与新文化人一拍即合的契机,是一个“死火”重温的过程。

最后,朱老师总结道,陈洁老师的讲座“下了一盘很大的棋”,有不少新发现值得学界重视。他进一步对讲座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强调要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来审视鲁迅文学的发生。他还指出,“鲁迅对于文字的不信任”是很好的论题,并针对讲座内容提出两个值得同学们继续深入探研的角度:鲁迅对于书写载体的选择、鲁迅对图像与图案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