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一讲: 永恒与流变:道之时

11

Body

      5月6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十五号楼会议室举办了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一讲,主讲人刘静副教授作了题为《永恒与流变:道之时》的讲座。刘静副教授在山东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副教授。刘老师主要研究道家、佛教和欧陆哲学,主要学术论文有“What Is Nature? — Ziran in Early Daoist Thinking”;“Be-ing (you 有) and Non-be-ing (wu 無) in the Dao De Jing”;《何谓自然?——“道发自然”义再探析》《自然为人立法——早期道家“万物自然”的思想》等。本次沙龙由邓菀莛博士担任主持人,叶然博士、刘芷玮博士担任评议人。
      刘静副教授从现代人对时间的感受切入话题。她指出,人类对时间的征服和对自然的征服是同一过程,但恰恰是当时间被精细地计算、控制甚至消除之时,我们却成了时间的奴隶。接着,刘老师介绍了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尼采,西方哲学家是如何努力克服时间的。通过研究,她得出了西方主流形而上学在时间问题上的一条线索,即把永恒视为非时间性的存在,并把流变视为时间性的非存在。她引用尼采对此的评论:形而上学是对时间的复仇,这种复仇意味着,流变的世界被贬低成无意义的。

1

      随后,刘老师转而介绍中国哲学尤其是老子哲学如何看待时间。她指出,流变作为时间性的领域,在老子哲学中,称为“有”,并非西方哲学所贬低的非存在;同时,永恒绝非一个非时间性的领域,而是本真的时间,在老子哲学中,称为“无”,从而是一个比西方哲学所推崇的存在更加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的领域。刘老师在讲述过程中,征引了古文字学材料,以及丰富的古典文献,力图表明“‘道之无’与‘物之有’道说出时之永恒与流变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是属于同一性的”。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刘老师指出,本真的时间与本真的自我实际上是相互归属,自我因此总在永恒之当下。她用 “当下性即是活泼泼的自然,她把历史的奔流不息时时传送给永恒”为讲座作了总结。
      刘芷玮博士和叶然博士分别对本次讲座进行评议。刘芷玮博士首先对刘老师讲座中以何种标准遴选并援引中外哲学家表示好奇。然后,她还追问刘老师如何看待线性时间与圆形时间这两种时间观。最后,她还请刘老师介绍晚近与本讲座主题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对刘芷玮博士的评议,刘静老师进行了细致回应。叶然博士首先对中文系(珠海)跨学科平台对哲学思考的包容表示由衷欣赏和肯定,然后探讨了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时间学说对老子研究的影响。他指出,刘老师的讲座是对这种影响的一种新锐呈现。他还指出,尼采和海德格尔发动的哲学革命所面临的学术批评,尤其是来自柏拉图主义和康德主义的批评,同样会波及尼采和海德格尔所影响的老子研究界。对于叶博士的评议,刘静老师从个人研究经历出发进行了回应。
 

2

      随后,在座的听众,包括本系同学和兄弟院系教师纷纷提问,与刘老师展开深入交流。这些提问主要涉及时间学说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中西印三种文化传统各自的时间观之比较。开放讨论环节,师生踊跃交流,气氛活跃。
      最后,系主任朱崇科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刘静老师勤于对时间这样的本源性问题进行如此细腻而深入的思考,非常符合本系提倡的“人文学科要有关怀高度并追求卓越”的导向。朱老师指出,评议环节既增进了青年教师之间的友谊,又拓展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初步展示出中文系(珠海)古典学术平台的实力与活力。最后,他勉励师生对艰深的学术论题继续共同努力思考,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活泼,以便同学们更充分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术思考之中。

3

      本次学术沙龙历时两个小时,结束时夜已深,师生们仍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