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金顺博士主讲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十九讲

Body
2019年5月13日晚上7点,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前沿讲坛”第十九讲《南洋作为一种想象的方式:论马华古典诗(1881-1941)的在地意识》于红楼15栋104会议室举办。主讲人为辛金顺博士。讲座由中文系(珠海)马峰博士主持。
辛金顺博士为马华作家、学者,台湾中正大学中文所博士,曾任教于台湾中正大学、南华大学以及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著有《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核心》《钱锺书小说主题思想研究:知识分子的存在与荒谬》《秘响交音:华语语系论文集》《马华当代诗论﹕地景、拟像与写实诗学》以及即将出版的《从南洋到马来西亚:马华古典诗论》等学术论著;曾于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著有诗集《拼贴:马来西亚》等11本,散文集《家国之幻》等5本;编有《时代、典律、本土性:马华现代诗论述》和总编《马来西亚潮籍作家文学选》(诗、散文、小说)等七本。

辛金顺博士首先强调和解释讲题中几个重要的关键词:南洋、想象、马华、古典诗、在地意识,并以“马来西亚有古典诗吗?”“从何时开始?”“什么人在写?写了什么?”“是否具有在地关怀?”“为何会产生这样的书写现象?”等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切入他的本次论题。马华古典诗是中国古典诗向南方传播/移植的文学资产,其间自然涉及知识权力展演和文化美学传承的理念。大致上而言,从早期宦巡和官派文人进入南洋境地,启动了古典诗的滥觞。“南洋”这个符号,不只是表征着一个地理空间或方位,也隐含着权力纠结的意识展现。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尚未独立前,“南洋”成为一个象征性符号,混杂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地理的想象认知。而古典诗与“南洋”的遭遇,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正统元年。
辛博士以左秉隆、黄遵宪、杨圻等流寓南洋的士宦所创作的南洋诗歌为例展开分析,认为他们书写南洋是以自己最熟练的古典文学教养和技艺记录视域场景,并在他者化的过程间,企图建立和宣扬华夏文明,履行作为清帝国外交官所必须负起的职责。他们诗中的精神场所并不在南洋,“南洋”只是作为建构,或想象古典中国的另一种辩证方式。当“南洋”被安置于中国经验的内在结构里,不经意地,也将“南洋”的真实图景给封缄起来,使得装置在中国视域下的“南洋”图像,遮蔽了本土情境而导致了其失落。

及至寓居五十多年于星洲的邱菽园,从他的一些诗作中可窥见本土情怀的吟咏;特别是在地的生存情境与生活经历,使得其诗有别于一般流寓于南洋的诗人作品。“南洋”已成了他的生死之地,因此对于本土的凝视,自是含蕴了他与土地之间的生命感知与主体自觉性。邱菽园的一系列竹枝词可谓翻转了古典诗的语言,其马来语音译的混杂性,在诗中形成了一种完全陌生化的符号,隔开了中原音韵的语言习套束缚,并开启了马华本土文学的奇声异调,成为马华古典诗一种另类而独特的声音。 与之相应的,还有温梓川的诗作。温梓川行游于两地文化空间,能够敏锐地辨认文化的认同与差异,由此转换创作经验表述,而成了另一种“南洋”图象的展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马华文学掀起一股“南洋色彩”论述浪潮。古典诗的“本土”抒情形式表述,除了少数在语言上进行方言和马来语音的调动之外,创作者将目光移至本地景观的吟咏上。南洋的想象转向了比较具体的地志名称,吊诡的是,在古典诗的语言习套系统中,这样一个地方符号的征示,在内容上却是空洞的。这些诗里的空间地理想象,只是诗情的意识流动表现,而无法与当地风土进行辩证,或交错为本土的知识系谱。

主持人马峰博士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马峰博士认为辛博士的研究有一种诗人批评家的风格,文史结合,通过小的突破口步步追踪,形成延续性。辛博士对马华古典诗(1881-1941)做了精细的历史爬梳,从左秉隆、黄遵宪的文化宣教,到邱菽园的文化融入,再到温梓川的文化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南来北往”的文人本土化的沿革、在地化的变迁。这个议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后续还可以扩大到南洋古典诗的研究,把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其后,参加讲座的师生针对“马华文学的经典”、“华语语系文学”等问题与辛博士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