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变•世运•家国:易代之际的中国文学与人文风尚研究工作坊”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顺利举办

Body
2019年6月15-16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成功举办了“时变•世运•家国:易代之际的中国文学与人文风尚研究工作坊”。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致开幕词,并对与会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他向大家介绍了中文系(珠海)的发展历程和远景规划,指出中文系(珠海)是因应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需要,于2015年10月正式成立。目前中文系(珠海)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力图与中文系(广州)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格局。中文系(珠海)设有华文文学研究、中西文论与文化研究、古典学术研究三大科研平台,希望通过平台的打造反哺学界。中文系(珠海)自建系起师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并且非常强调国际化,其中40%师资的博士学位来自海外,同时非常强调现代化,每年举办5-6场工作坊,促进学术交流。最后朱崇科教授表达了中文系(珠海)对于优秀学术人才的期盼和欢迎,再次向大家表示了感谢。
接下来四位学者依次作大会发言,分别是孙克强教授的《试论龚鼎孳及其词的词史意义》、和谈教授的《论金元之际契丹文士的焦虑意识及文学表达:以耶律楚材家族为中心》、李伟副教授的《儒学道统视阈中的士人理想重构:晚唐前期士人理想探讨的内涵、途径与成因》和邓菀莛特聘副研究员的《王国维<人间词>的主体意识及其理论建构》。

本次会议共分两个会场,三十多位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时变•世运•家国:易代之际的中国文学与人文风尚”,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讨论时段自先秦至现代,文体涵盖诗、文、词、小说、戏曲等多种类型,使我们从中看到了不同时段、不同文体下“易代”对于文人与文学的冲击,为现有研究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参考。本次会议还设有两场圆桌会议,针对文学再阐释与学科融通、文学地理学研究与治学风尚两大分议题,就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异代比较研究与方法借鉴、当下学者使命与学术担当以及文学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南北文学差异与变迁、北上广宁的治学风尚六方面问题做自由交流,讨论热烈深入。

本次会议的举办为古代文学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众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探讨文人与“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开拓意义和学术前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