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三讲:极项分布语境的判定及“一量名”的极项类型

2

Body

      2019年6月24日19:00-21:00,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青年学术沙龙第三十三讲在红楼15栋104会议室举行,主讲人为中文系(珠海)博士后吕娜博士,邓菀莛博士主持讲座。吕娜博士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语义、符号学等。
    讲座伊始,吕娜博士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即非计数义的“一量名(一+量词+名词)”格式,具体包括具有周遍义,类指义以及无定义三种类型。吕老师指出,周遍义的“一量名”偏好于出现在否定句中,与之相对,无定义的“一量名(一+量词+名词)”偏好于出现在肯定句中,这种偏向于出现在肯定句或否定句中的词项在前期研究中通常被称为极项敏感词,包括正极项和负极项。吕老师运用极项敏感理论的分析来研究汉语中“一量名”的极项分布语境及其极项类型。

1

      接着,吕老师介绍了极项敏感理论的一系列研究。Ladusaw(1980)最先指出负极项出现在向下蕴含的语境中。Zwarts(1991)根据摩根定律又将向下蕴含语境具体分为三个层级,具体包括逆态语境、逆递加语境以及向下蕴含,这三者之间前者分别为后者的真子集。Van der Wouden(1994)之后将负极项分布语境扩充到了正极项的分布语境中,指出正、负极项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类,从正极项到负极项的过渡是一个连续统。在此基础上,Giannakidou(2002)又区分了真实语境和非真实语境,指出这二者才是极项允准的最终条件。根据以上研究标示出了正负极项由超弱到超强的分布语境,并指出“一量名”的极项允准语要根据此标示进行判断。
    吕老师继续向大家讲述了如何根据上文得出的标示表进行汉语中的极项允准语的判断。在此部分,吕老师根据逻辑推导测试得出,“不/没有”创造逆态语境,“如果”“无法”创造逆递加语境,“偶尔”“很少”创造向下蕴含语境,表“未来”语义的词项、非叙实词以及情态词“应该、也许、会、可能”等创造非真实语境。另外,“叙实词”及“现实句”创造真实语境。至此,对极项允准语的判定完毕。

2

      讲座最后,通过对极项允准语与“一量名”的共现情况进行考察,吕老师得出结论认为,周遍义的“一量名”是一种超强负极项,只能分布在真实性语境中;类指义的“一量名”是超弱负极项,可以分布在逆态、逆递加、向下蕴含和非真实性语境中;无定义的“一量名”是超弱正极项,可以分布在逆递加、向下蕴含、非真实性语境和真实性语境中。针对讲座内容,评议人杨蓓副教授和张晨迪博士指出讲座内涵丰富,理论性强,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体验的同时,也就相关技术细节的处理进行了详细探讨。此外,张文澍教授以及主持人邓菀莛博士也分别从语句间逻辑关系的推导和文章整体架构的角度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讨论,整场讲座最后在愉快的氛围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