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珠海)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三月份学习活动(一)

Body

       2021年3月13日,中文系(珠海)2020级本科生团支部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活动,小组一行到广州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

 

无

 

       1957年,广东省人民委员会以贡院遗址为中线建设文化区域,在中山大学文明路旧址上筹建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鲁迅纪念馆。2012年8月,广州鲁迅博物馆从广东省博物馆单列。2016年11月12日,闭馆9年的广州鲁迅纪念馆重新向公众开放。在广州鲁迅纪念馆展出的有四大基本陈列:《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和《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同学们主要参观了“从红楼到钟楼”和“在钟楼上”两大陈列。

 

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陈列

       广东贡院是清代四大贡院之一,红楼即明远楼,是广东贡院的最高建筑。广东贡院产生过大批举人,是广东籍官员的摇篮。

       钟楼是在贡院旧址上建起的新式学堂办公楼。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广东贡院被改建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后历经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沿革,见证了广东近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全过程。

       展览回顾从红楼到钟楼的历史岁月,追溯科举制的兴衰,盘点贡院走出的文化名人,梳理广东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为当代广东精神的弘扬和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无

 

 

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

       《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通过“人生之路——鲁迅生平掠影”、“南下之梦——鲁迅的广州岁月”、“名人之交——鲁迅与广东名人”、“青年之谊——鲁迅与广东木刻青年”和“风子之爱——鲁迅与许广平”等五个部分勾勒了鲁迅与广东结下的不解之缘。

 

无

 


参观学习感想

       鲁迅纪念馆是鲁迅先生任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时曾居住的地方,钟楼与院子前的两科大树构成“山”字形,成为中山大学校徽的素材来源。我们参观了“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从红楼到钟楼”及“钟声1924”等展览,了解到有关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相关著作、友人交往等历史故事。整个展厅并不像一般的博物馆样式,而是还原了传统的建筑形态,置身其中仿佛回到当年的革命岁月,每份展品像是在对我们娓娓道来一段故事。如毛主席所言,“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绝望中反抗”的哲学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对中国文学事业的付出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久久回顾,也成为这个春天最深沉的怀念。(曾予璐)

 

       进入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气息迎面而来。首先介绍的是孙中山先生,在图片和解说的结合下,我们收获了对过去伟绩更为深刻的理解。模型、雕塑,栩栩如生,散发着让人崇敬的光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这教导之下,如今的我们积极融入世界,与时俱进,共同成长。

       接下来介绍的是鲁迅先生,馆内多元珍贵的资料和展览品丰富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回忆他的过去,走近他的生活,学习更多学者的评价,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的多元多面,去逐步琢磨他的复杂。(陈颖琳)

 

       对于文珠人来说,鲁迅是并不陌生的名字——因他是文珠人课堂上的“常客”。虽在课堂上已经学过鲁迅,但当我亲身走进鲁迅纪念馆,去亲眼看到先生的生平,去感受先生的文字恰如重锤凿在灵魂上之时,我对于鲁迅先生的赤诚爱国心更添了几分理解,也因之更敬爱先生了。(单康恩)

 

       漫步于越秀区文明路215号,扎进历史的滚滚长河中,领略革命前辈的卓越之姿。通体嫩黄色的外墙为这古老的建筑披上了青春鲜活的外衣。鲁迅先生毕竟是中文系的老熟人了,看着他的模样,我本该再无波动,但我看着他那深邃的眼睛,却不由得在心里问他:您在看着谁呢?是窗外明媚的春光?还是嬉戏的人们?是中国的现在?还是中国的未来?

       我看着革命前辈们,就像看见了那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在疾风劲雨的年代,他们是中国的定海神针。而现在,他们的精神也依然是中国航行的压舱石。

       春天要到了。(邓秋梅)

 

       游览鲁迅纪念馆,聆听人文历史的教化,感受别样的春风。走进典藏的历史,感悟伟人的思想。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先驱的呼号耳畔犹响,在更多的国人需要被唤醒、被号召的关键历史时期,鲁迅先生“以笔为刀,以纸为戈,以文为枪”,发出一声声呐喊。在纪念馆内,我看到了许多尘封的资料,也从许多角度了解到更全面的鲁迅,它们承载着的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更深刻地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不朽地传承下去。(黄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