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珠海)马克思学习小组五月学习活动——学习时代楷模 弘扬奉献精神
Body
中文系(珠海)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本月组织全体团员学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以下是部分学习材料和学习心得展示。
学习材料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上世纪60年代,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心系香港同胞,不惧艰难困苦,克服重重挑战,一锹一筐、肩挑背扛,开山劈岭、修堤筑坝,以“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壮志豪情,短短一年时间,建成了全长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极大缓解了香港的用水困难。50余年来,共有3万多名工程勘探、设计、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运行。他们接力传承,精心守护,先后四次对供水线路进行扩建、改造,使供水能力提升三十多倍、水质安全得到根本保障,惠及了沿线各地,满足了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助力了香港经济腾飞,保障了香港民生福祉,支撑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经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后,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是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艰苦奋斗、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大家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香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丰富“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香港各界对东深供水工程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工程体现着党和国家对香港的关心爱护和全力支持,凝结着香港与祖国甘苦与共、命运相依的血脉亲情,彰显着粤港两地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同胞情谊。宣传建设者们的先进事迹,对于教育香港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饮水思源、爱国爱港,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增强香港广大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学习心得展示
1.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就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竭尽全力为人民谋福祉。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为广大中国人民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革命曲。无数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奋不顾身地冲锋在前,抛头颅、洒热血。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不断磨炼自我,承担起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敢于担当,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余金子)
2.看到了50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我的内心一次次被震撼。从周围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到让“高山低头、河流倒流”,东江的“生命之水”,流淌着祖国与750万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在这项工程奇迹的背后,是党中央的强力支持,是举全中国、全广东省的倾力付出,更是上万名建设者24小时不间断施工的牺牲和奉献。特别让我动容的,是那84名延迟毕业的广东工学院的大四学生,在那个专业人员奇缺的年代,他们选择打起背包、住进工棚,靠着手挖肩挑背扛,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和生命,把论文写在了东深供水的伟大工程之上。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努力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水利建设者的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奉献祖国!(潘君)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解决几百万香港同胞的饮用水难题,上万名建设者们奔赴东深供水工程工地,投身到建设最前线。东深供水工程成就了美丽的“东方之珠”,彰显了祖国始终是香港地区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建设者中包括了当时广东工业大学的师生们,彼时正值大四的学子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在实际中,收获了人生中最生动的一场实践课。当时没有正规的研究场所,也没有先进的画图工具,所有学生就住在简陋的工棚里,手拿着最简单的工具,在艰苦的环境下设计出了这一伟大的工程。这种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顽强坚韧的品德都让我深感敬佩。我们应当向广工的诸位学子学习,传承弘扬“东深精神”,勇于挑起祖国建设的重任,并让青春在这个过程中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光彩。(罗韵嘉)
4.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艰苦奋斗、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这是当年东深工程的青年建设者们在南粤大地上谱写的壮丽史诗,也让后人高山仰止。作为中大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校训早已熟稔于心,但若要践行这十二个字却并不简单。东江工程的前辈们用他们的才华、热情与拳拳赤子之心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和青春挥洒在祖国大地,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青年,将爱国主义与个人前途紧密结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