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珠海)马克思学习小组六月学习活动 ——改革开放史专题学习(二)

Body

     本次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组织学习了本期的青年大学习。本期青年大学习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40载的峥嵘奋斗历程,特别是聚焦在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的飞跃性发展上。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原有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建立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无

 

无

     以下是同学们的学习心得:

(一)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性大命题,那么怎样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有中国特色一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符合我国国情,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在很长一段时间,计划还是市场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萦绕眼前,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爷爷一锤定音,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我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圳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披荆探路的“急先锋”,实现了从肮脏狭小的渔船屋到现代化花园社区的巨大转变,这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胜利的例证,此外还有无数事实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优化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能够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去游泳,改革和开放是同时进行的,改革是开放的条件,开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动力,我们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改革国内市场,又要融入世界市场中。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家富强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条件,1997年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我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百年耻辱一朝雪!四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带领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刘彬彦)

 

(二)

       改革开放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精神,正是在创新精神的驱动下,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各类人才发挥自身潜能,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对各类新兴企业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40年以来,创新驱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敢于实践创新,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提高个人能力,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源泉。

       作为当代青年,要有坚定的思想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昂扬的精神斗志,迎难而上,勇于克服理想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挫折。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创新,注重实干,不尚空谈。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大潮当中,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刘思睿)

 

(三)

       本次主题团课聚焦改革开放的历史图景,从中共十二大谈起,为我们描绘了宏大而曲折的当代史篇章。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意味着我们坚定信念要独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走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急先锋,是中国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通过改革开放,当年贫穷的小渔村如今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景象上、制度体系上,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上,深圳的改变都是焕然一新的。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全力扶持深圳进行发展探索,从发展养殖业、建立来料加工厂,到成立村办股份制公司、进行城东村改造,深圳脱胎换骨,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新地标。如今的深圳已然是经济极其繁荣、商业高度发达的领头城市,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眼光长远,认为无论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利于生产力发展、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不必死板地揪住计划不放,而要灵活处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必须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深化发展、改革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有过疑虑和忐忑。但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去探索。事实证明,我们不惧艰险,勇敢乘风破浪,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浪潮,推动中国经济愈战愈勇。

       此外,本次团课还讲到,改革开放带来国家富强,也为推进国家统一带来机会。港澳的回归就是改革开放伟大成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如今,香港澳门和谐发展,我们站在港珠澳大桥的一端,盼望着祖国能够进一步实现全面统一,我们坚信这一天终究会到来。(伍江月)

 

(四)

       党的第十二大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崭新命题,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它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方针,是大会的一个重要贡献。

       这次大会的使命是,通过对过去六年历史性胜利的总结,为进一步肃清“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秦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