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联合教授主讲学术研究中的“道”与“技”

无

Body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风建设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以及研究生教育工作指示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意识,营造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良好学术生态,开展“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活动,11月23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学风讲座《学术研究中的“道”与“技”》,讲座由哲学系(珠海)邓联合教授主讲,我系杨蓥莹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邓联合教授以学术研究中的“道”与“技”两个概念切入,并引用了《庄子·养生主》中关于“庖丁解牛”的一段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指出,“道”可以看作是学术研究的动机与目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而“技”是技术、技艺,可以看作普遍性的方法和技巧。

邓教授指出,学术研究的“道”有五个层次,最低的追求是学术附庸于权势,其次是纯功利、道德、求知等追求,而最高的学术研究追求,是将学术看作终身的兴趣。兴趣,是从事学术研究最持久的动力。在无止境的学术研究中,科研工作者不进则退,因此,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热爱与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苦中作乐,坚持下去。

随后,邓教授就学术研究中“技”的方法,分享自身从事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他提到,博士论文的选题对于今后的学术道路和前景至关重要。宏大题目的学术空间更为广阔,能帮助研究者抓住重大问题,激发自身学术能力,并将其带入庞大的学术共同体中,增加与一流学者交流对话的机会,从而使研究者获得更广大的学术视野。因此,青年研究者的选题应该考虑具有广阔、纵深学术空间的题目,以增强研究的可持续性,作用到今后的学术生涯中。

邓教授还指出,“技”也应注意文献的利用,重点把握经典性文献,看别的文献才能事半功倍;而青年学者在学术界取得一定声誉后,则应注重追求学术质量,贵“精”不贵“多”。另外,学术创新需要长期的前期积累,不必刻意追求,因此,邓教授建议,可以从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等方面切入,并结合自身阅读积累,厚积薄发。

最后,针对网络时代的浅阅读现象,邓教授强调,科研工作者应该沉下心来,重视对文字感觉的培养和把握,在学术写作中用清晰、有逻辑的文字表达心中的观点。而以上的“技”,都离不开长此以往的坚持,学术研究的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有志于学术工作的同学们应在学习中调整好心态,并在当下打好学术基础。

听完邓教授的精彩分享,现场师生受益颇丰,并针对学术研究视野、学术创新等问题与邓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杨蓥莹副教授总结道,邓教授的讲座专业、透彻、生动,从“道”与“技”两个方面,为青年师生们讲授了作为学术研究者的精神动机和人文情怀。相信此次讲座将帮助青年师生找准学术研究的方向,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并在我系学风建设与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中增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