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珠海)第五届海内外中文学科云博士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Body

为促进境内外中文学科的学术交流,搭建博士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平台,中文系(珠海)于12月11日举办“第五届海内外中文学科云博士生学术论坛”。论坛设现当代文学、华文文学、古代文学、文艺学与语言学、比较文学及汉语言文字学五个分论坛,来自全国20余所知名高校的49名博士生相聚云端,共享学术盛宴。

 

论坛伊始,中文系(珠海)杨蓥莹副教授向与会博士生表示感谢与欢迎。她表示,中文系(珠海)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搭建平台,帮助青年学生锻炼学术能力,强化学术思维训练,帮助博士生们成长为学科建设的新生力量,希望更多青年学子能从中受益,日后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随后,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致开幕辞,简要介绍中文系(珠海)的学系发展概况、师资力量、招生情况、人才培养和办学理念。朱教授期待参与论坛的青年学子增进交流,磨砺观点,碰撞思想火花,也欢迎优秀博士生日后加盟中文系(珠海),携手奋进,共建一流。

 

现当代文学分论坛

 

现当代文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郭超助理教授主持,线上参会的9位博士生从文学作品叙事结构、现实反思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展开分享,中文系(珠海)陈洁副教授、李雪莲副教授、吉云飞助理教授进行了详细点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和参会博士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郭晓斌分享了其关于作家石评梅佚信的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罗帅分享了其对清末民初新小说的研究;中山大学博士生黄海丹以《论通俗文人的通俗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批评》为题展开分享。中文系(珠海)陈洁副教授从选题、结构、价值等层面加以评述,肯定了与会博士细致严谨的研究态度,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王梦琪引入医学中的“代偿适应”机制解读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学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吴铃以林良的“故事散文”为中心,讲述儿童散文的故事化特征;来自厦门大学的博士生罗莹钰从1950年代的婚姻制度变革视角,分析广西少数民族的婚姻问题小说创作。中文系(珠海)李雪莲副教授肯定了报告者的展示,认为立题新颖、说理充分、行文流畅。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黄明海探讨了返乡叙事文学中人地关系的类型呈现与现代反思;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张媛媛为大家带来她对早期《故事会》的研究成果展示;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杨毅以刘心武小说的播出为例,分析“广播电台与新时期听觉经验的生成”。中文系(珠海)吉云飞助理教授肯定了该组的研究成果,对论文中存在不足的论述提出了改进建议。

 

华文文学分论坛

 

华文文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朱崇科教授主持,与会的11位博士生围绕海外鲁迅研究的不同角度、台湾文学和澳门文学史研究、独特书写等方面进行论文展示,中文系(珠海)胡星灿博士后、靳一凡博士后担任评议人。

来自中山大学的崔瑶、周楷棋、王路三位博士生分别从平行对比、重释文章、挖掘抒情传统等方面对鲁迅的文本进行分析,张灵馨博士生则从鲁迅在新加坡的接受这一角度对鲁迅影响论发表看法。中文系(珠海)胡星灿博士后就文章结构层次、文本和论述的耦合度以及注释材料的选择等问题对博士生们的论文提出建议。

除了对鲁迅的讨论,中山大学的赵智行、冷继颖、霍怡帆三位博士生分享了对狭邪叙事、“零余者”书写范式、沈从文希腊化湘西书写等方面的思考。中文系(珠海)靳一凡博士后对论文中文本解读的细致表示肯定,并就研究视角等问题与发言博士生展开热烈讨论。

随后,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李小蓉,暨南大学的博士生马佳慧和南京大学的博士生黄桂波分别分析了台湾作家黄春明、邱妙津、赖香吟、杨逵、王湘琦、杨青矗的作品,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士生霍超群对过渡时期的澳门文学史进行叙述。

最后,中文系(珠海)朱崇科教授建议与会博士生在华文文学研究中,注重资料和信息的完整性以及方法的拓展,从而产生更多可能性。

 

古代文学分论坛

 

古代文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周建渝讲座教授主持,中文系(珠海)陈佳妮助理教授、王治田助理教授、刘杰助理教授、孙广博士后、孙茂霞博士后担任评议人。本论坛的14位博士生围绕古代文学史中文学解读、文体争论与反思、文本版本考证及其他方面的思考展开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陈文芝分析了唐五代的写真赞在遵循前代体制基础上的“新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张雨萌从互文性角度出发,探讨汉魏六朝女性题材琴曲歌辞文本生成和演变;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生兰倩对1950年以来学界研究律赋的情况做了总结与反思;扬州大学博士生朱德印以地域文化为角度,探讨了清中后期扬州学派与扬州学术的关系。中文系(珠海)王治田助理教授称四人的文章条理清晰,言之有据,但还可以在用词、概念阐释、文献考据辨析等方面进一步细化。

接着,北京师范大学的任梦茹博士生分享其关于《读四书丛说》底本的考证发现。中文系(珠海)孙广博士后点评任博士在版本梳理与分述上颇有条理,今后还可将版本间的演变情况进行细化分析。

厦门大学博士生隋胜男论述了手简书写的文学性与北宋晚期时代背景下的尺牍书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陈济川从接受史角度,探究了两宋之际词人康与之的地位衰落过程及原因;复旦大学博士生胡楠芳以杨万里差旅诗为案例,发掘杭州——淮河的历时流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刘伟楠立足现实,探寻元代灾害诗歌中呈现的集体记忆及华夏民族精神。中文系(珠海)刘杰助理教授评点道,四位博士生的视野独特,资料详实,论述精到,令人有所收获。此后还可从文章整体结构、论述范围等方面精进。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黄园园认为用方言词来考证《红楼梦》作者身份时应进一步辨析方言词的来源;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生孔燕君探究了《复初斋诗集》的编纂、删改与建构问题,并论及编年体的“虚构可能”。中文系(珠海)孙茂霞博士后指出,二人的文章罗列详细,论证逻辑清晰。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姚刚因故未能与会,中文系(珠海)孙茂霞博士后对其论文予以肯定并提供建议。

中山大学博士生冯浩论述了明末清初钱陆灿的诗学理念和品格;南京大学博士生陆文萱在论文中梳理了时剧在清代的演变历程及各阶段的内涵特征。中文系(珠海)陈佳妮助理教授作出评点,称二人文章论证细密,考辨详实。

 

文艺学与语言学分论坛

 

文艺学与语言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屠友祥教授主持,谭菲助理教授、吕娜博士后、陈扬阳博士后担任评议人。

 

东南大学博士生袁俊伟对汪曾祺文论中的文学本体和文学文体进行梳理;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陈雨桐则从女性艺术家的自画像出发,讨论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唐雨童在12种语言或方言吃喝类动词的语义地图的基础上提炼出不同语言间吃喝类动词的蕴含共性;南开大学博士生韦思采用“图——底”关系原理、“异质同构”论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方法进行楚简书法审美意象的研究。扬州大学博士生李明慧围绕金雅教授“美情”概念,与“粹情”、“常情”进行对照和辨析;中山大学博士生张琳琳、钟宇堃和吴迪分别以《生物符号学思想中身体的“主体性”特征及美学表现》《对意义指称论的一点反思》《雅各布森隐喻、转喻两极图式探析》为题展开分享。评议老师们肯定了该组论文的选题价值、研究脉络和学术价值,同时也从语言意义、文章逻辑、表述合理性阐述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比较文学与汉语言文字学分论坛

比较文学与汉语言文字学分论坛由中文系(珠海)贾智副教授主持,杨蓥蓥副教授、许树妙助理教授、徐俊刚副研究员、洪晓纯副研究员、李暖博士后、戴智恒博士后担任评议人。本论坛共7位博士生进行论文展示,主题涉及中外作家观点的比较研究、从跨学科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文字训诂等。

 

南开大学博士生安天威从独语和失语的视角出发阐述其论文思想;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李婉婉以青年歌德和青年郭沫若的代表作为例对两人的泛神论自然观进行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韩笑指出阿里斯托芬颂词的神话式构辞方式包含对现实城邦政治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吴鹏分析了夏目漱石《我是猫》中的科学知识和“文明开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分享了其对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关于汉字性质的论争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张祎昀分享了关于“添加训释现象中的语境建构机制”研究成果;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探究了汉语方言中“米”和“饭”的词义分布。评议人肯定了博士生们的研究成果,认为该组论文结构清晰、材料扎实,也指出了论文存在严谨度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中午12时许,第五届海内外中文学科云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落幕,本届论坛议程紧凑、交流融洽、成果丰硕。2015年至今,中文系(珠海)已成功举办5届“海内外中文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 ,该论坛旨在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学子,提供立足时代、放眼世界的学术交流平台,畅谈学问之道,共促学科发展。5年来,论坛在机制化常态化建设、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和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形成自身特色。书山百阶,盼与君共攀;学海无涯,望与君同行,期待博士生们通过本次论坛活动,能够开阔视野、锤炼能力、加强交流、建立学术联系、激发合作潜能,共促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