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教学名师朱崇科:学习目的越纯粹,心境越澄明

Body
编者按: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为表彰长期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2021学年,中文系(珠海)为周建渝、朱崇科、许树妙老师颁发“文珠教学名师奖”。他们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水平;他们既是同学们的学问之师,更是品行之师。
朱崇科教授,现为中文系(珠海)系主任。他于2005年5月19日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6月起以百人计划副教授身份执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授课颇丰、备受同学们喜爱。2011年底,朱崇科转任亚太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期间先后在美国巴德学院(Bard College)、中国台湾东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并执教。2016年4月起,朱崇科任中文系(珠海)教授,他为本科生开设的现当代文学经典细读、华文文学(一)等核心课程都曾获得学生评教全校第一。朱崇科教授精彩的课堂教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后辈师生的亲切指导关怀令人印象深刻。本期推送,让我们走近朱崇科教授,一览他的课堂风采、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吧!
韧性:在简单生活与繁忙工作中坚守初心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山大学康乐园的校道或运动场上,过往的行人经常会见到一个身姿矫健的年轻跑者,他就是94级中文系的朱崇科。而今,时空变换,这道不断奔跑的亮丽风景仍时时活跃在珠海校区内。
朱崇科回忆,本科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唯独体育考试不理想。他想,既然进入了中大这样的平台,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便不该让自己陷入平庸,“毕竟身后的精神支撑是960万沂蒙人民(当时的临沂人口)”。于是,他坚定起加强身体锻炼的信念,制定科学规划并坚决执行,半年后,朱崇科在体育科目中取得了多个满分成绩,也斩获多项学系赛事冠军,跑步的习惯也一直绵延至今。
不仅满足于中跑,朱崇科开始挑战自我:2016年4月,朱崇科首次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91分钟完赛;2016年11月,他首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最好成绩是3小时24分钟。在他看来,无论学术研究还是教学工作,都和“跑马”有相似之处:“做学问靠长命而非拼命,其中的韧性坚守可以神似。”
作为新建院系中文系(珠海)的创系系主任,朱崇科的行政工作量一直很大(“令人头秃”):人才招聘、各项会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设计……在高强度行政工作之余,他仍能够坚守一个教师的本分:坚持每天读书思考,每年发表数篇学术论文(论著),承担多门本硕博课程,工作量稳居全系前列。这样的持续输出与他常年坚持跑步的习惯密不可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跑步成了他舒缓压力、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开阔物理视野,才能有更大眼界;葆有强劲心脏,方可保护好初心。”朱崇科在某次跑步打卡时如是写道。
授业:在细读与幽默中把握经典
跑步是个人的漫长独行或痛苦狂欢,而教学需要引领一帮优秀的青年学子与更多孤独而伟大的灵魂积极对话。对于朱崇科而言,鲁迅便是这样不可绕过的孤独而伟大灵魂。除了长期孜孜矻矻致力于鲁迅研究外,他也将鲁迅小说精读的课程放在每一届大一新生必修的“现当代文学经典细读”课程中。朱崇科解释道,入门须正,一开始就要学会品读经典,敬畏大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与伟人的各方差距并不断缩小。
课堂中的朱崇科注重文本细读,将学术研究中的深邃、严谨与创新性精神灌注到教学中,仔细挖掘字里行间背后的意思。比如在精读鲁迅小说《肥皂》时,他带领着学生逐句阅读,声调抑扬顿挫,把文中的人物演绎得鲜活生动。细读过程中,他从四铭的一句倒装句看出了当时欧化句式的痕迹;将四铭太太对洋肥皂捧孩子似的郑重态度,以及将之搁在最高层格子的行为,与她最后虽一度拒绝却又最终录用肥皂的做法对比,看出鲁迅蕴含在其中的反讽笔法和男女之间的权力话语。甚至更进一步,从肥皂谱系的文明隐喻中剖析出鲁迅可能宏大叙事中的民族寓言。
虽然涉及了不少学术前沿论题,但朱崇科的课堂并不枯燥,而是时常以风趣的话赢得满堂笑声,又以犀利的批判发人深省,“不要被匕首投枪之类的刻板印象误导了,鲁迅内心或骨子里是一个很幽默的人。”朱崇科正色道。他常常在丰富而繁复的知识讲授中穿插着他本人求学、生活的经历乃至社会现象反思。谈到“洋肥皂”之名,他举出以前读初中时使用煤油灯(洋灯)读书的例子,不忘调侃道:“那时头发还比较多,打盹时很容易被烧焦,脸也会被灯熏黑。”
对于朱崇科来说,讲课从来不是照本宣科或应付般地朗读PPT,而是知识传授、解惑启蒙、言传身教和教学相长的复杂系统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终生修炼并不断完善的实践”。一个教师的生活阅历、事业热情和研究对象的反哺能够形成其独特的课堂风格,而学术产出的好坏也会深入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终呈现。按照文珠培育新进教师的设计,新教师往往都会跟随一位成熟的教学指导老师,旁听一学期的课作为教学实习,在听过朱崇科课程的青年教师们看来,朱老师幽默活跃却不失思考力的课堂充满了乐趣和启发,常常令人获益匪浅。
解惑:在批评与思考中沟通互补
课堂并非满堂灌以至于止步思考之地。系里在开展新教师试讲时,作为评委的朱崇科诚恳地说道,要留出时间鼓励同学们提问,教学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帮助其产生“问题意识”;同时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此来推广乃至哺育所在学科的发展,从而培养更好的接班人。
在“现当代文学经典细读”的课程中,朱崇科将首次讨论课主题设置为“喜欢/不喜欢鲁迅”,这个看似很主观的题目并非要为难学生或任由其臆断,他认为,喜欢鲁迅与否不重要,借讨论课的机会在课下更深入了解鲁迅才是最重要的。由于课堂的容量有限,这就需要学生们主动阅读、互相商讨。当然,他更希望看到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满足于获取知识,而是“授之以渔”,借此培养自己在课下收集资料、阅读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思考的能力。他表示,自己很担心同学们看书太浅太少,往往只局限于教科书,很难沉下心来,“专业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需要有自己的话语和定位。”
在给大三学生讲授的华文文学(马华文学专题)课程中,朱崇科设置的讨论课主题更具发散性和前瞻性,学生在立足扎实基础之上,可以更自由地发挥,但也要求他们必须自主探索其中的关键性概念。如“南洋”、“本土性”等学术概念,朱崇科并未提前给出固定解释,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讨论课展示并非只是简单梳理和堆砌文献,而是要借此锻炼自己的创新与批判思维、强化理论建构和严谨表达等多种能力。
在学生展示过后,朱崇科将会针对同学们的论述思路、语言表达、展示风采等方面给出肯定、批评和建议,并针对问题给出自己的参考答案,期冀学生们能够转益多师、精益求精。朱崇科解释,真正的文科人才培养从来不仅仅是知识累积,更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乃至创新生产。
除了专业课的讲授,朱崇科也注重在讲课的同时和同学们“润物细无声”谈心,鼓励学生放开格局与眼界。他曾提到大学阶段有三种境界:1、掌握知识。2、改变思维方式。3、打开格局和提升人品。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具备创造力的可能,而格局与人品则意味着思考当下中国的发展以及青年们可以或应当做什么。在朱崇科看来,大学并不是让学生在“内卷”中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良性竞争自我提升之外更应该有团队意识,同龄的同学们应该相互沟通、合作借鉴,最终获得双赢局面,也收获友谊和美好体验。
面对新生的课堂展示,朱崇科发现,有时候不同小组间的展示与报告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致使讨论课未达预期效果。对此,他也建议展示小组间可以预先加强沟通与合作,各有侧重,深入挖掘,在深入的阅读与思考中形成课堂展示的互补效果。通过合作式讨论,朱崇科希望学生们在良性竞争与自我提升之外,培养团队意识,在相互沟通、合作借鉴中打开格局,既能收获友谊和美好体验,也可获得双赢局面。或许不是偶然,根据图书馆的统计,文珠学子图书的人均借阅量四年稳居全校第一。
获得“教学名师奖”荣誉后,朱崇科教授波澜不惊,依然保持着自己相对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在行政事务、教学科研、运动磨练之间穿梭且不断前行奔跑,他表示,“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相信内在的自己,这个自己应该是不断壮大,变强的自己。”
朱崇科曾和学生们反复说道:“你的学习目的越纯粹,心境就越澄明,也越可能发现真正的自己。”这也是他本人的感悟与写照。摆脱浮躁和焦虑,专心致志地完成一件件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对于朱崇科教授来说是必要的,更是常态的。
采写、编辑 | 黎海斌
毕金诺、柳淑蕾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