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助理教授主讲“晚年王安石为什么要'歌元丰' ”

Body

        5月31日晚,文珠大讲堂第四讲 “去古诗文里探索——晚年王安石为什么要‘歌元丰’ ”于海琴六号C103开讲。本次讲座由刘杰助理教授主讲,系主任助理贾智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杰老师以自己阅读原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切入,提出了关于王安石“歌元丰”系列诗歌的两个疑点:第一,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退居金陵后极少过问政事;第二,诗歌中“元丰圣人与天通”等表述与其“三不足”说矛盾。

        通过考察熙宁、元丰年间的灾害状况,刘杰指出,熙宁年间自然灾害发生次数与同时段相比明显偏高。虽然古代自然灾害的数据考察更多涉及文献记载而非科学数据,因而会受到人为干扰,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灾异说在当时成为了新旧党争中的一种政治确认,是旧党攻击新党和新法的一种手段。熙宁年间,在灾害频发及灾异说的双重压力下,神宗精神紧张,改元本身含有丰收希冀的年号元丰。而改元之后,灾害有所降低,同时代其他士大夫也多有对改元后丰年的歌颂,由此可见,王安石的诗并非歪曲事实。

        针对“歌元丰”系列诗歌与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的矛盾。刘杰老师列举了王安石、欧阳修等人的相关表述,指出同时期宋代士人普遍对汉儒天人感应说有所扬弃,他们主张否定灾异与人事的机械对应,同时又强调人君应敬天修省。然而,宋人的这种灾异观含有内在矛盾,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很难把握。刘杰老师指出,在熙丰党争中,保守派出于攻击新法的目的不自觉地走向机械的事应说,而变法派则容易走向天人不相干的论点。但否定天的权威暗含了否定人即君主权威的风险,因而在争论中,变法派具有天然的劣势,王安石的说法也都有所保留,也因此对饱受心理压力的神宗不能起到有效的安慰作用。最终,在郑侠《流民图》等事件的刺激下,神宗逐渐倒向保守派。

        接着,刘杰老师进一步分析了王安石“天变”可救的政治话语。在宋代,与“灾异”被有保留地接受相反,“祥瑞”被士大夫认为容易使君主懈怠而无用。但王安石则恢复了关于日食不食等祥瑞的朝贺。与较为普遍的物质性祥瑞不同,王安石选择的多是祈雨得雨等消除本有灾异的祥瑞,突出的是作为“圣人”的皇帝作用。神宗本人也欢迎这种说法,并且也有自我神化的努力。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元丰行》入乐,或存在有意识传播的可能性。王安石强调的“元丰圣人”是灾异论的框架下努力找寻新法的合理性并对缓解焦虑的体现,与其具有唯物色彩的“天变不足畏”并不矛盾。刘杰老师认为,王安石写作“歌元丰”系列诗歌,体现了元丰改制、变法依然紧锣密鼓推进时,他的欣慰和祝福。

        最后,刘杰结合自己的研究为同学们提供了两点建议:第一,阅读原典,发现问题。要真正深入原典,而不是只接触他人的研究。第二,外部研究,意义增殖。可以将文学置入政治史、思想史的大视域进行考察。

        讲座最后,贾智副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王治田助理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对讲座内容发表了感想,两位老师均肯定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同学们也就讲座内容和刘杰老师进行了交流。在热烈的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