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论文专访 | 冯杨:研精覃思,勤谨成文
Body
编者按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四载潜心,方有小成。经教务部公示,我系3位同学获中山大学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荣誉。
优秀的毕业论文是如何炼成的?我系邀请贺婉婷、罗俊伟、冯杨三位同学分享了论文写作历程、心得和经验。
冯杨,中文系(珠海)18级本科生,毕业论文题为《论汉语词重音的存在及其相关问题》,指导老师为杨蓓教授。
冯杨的论文讨论学界各家主要争论的焦点,通过比较不同语音试验以及探究其差异的原因,对汉语词重音做出创新性认识。导师对此论文的评价为:“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词重音问题的发展。”
一. 稳扎稳打——阅读与综述
在涉及很多专业术语的情况下,你是怎样把论文的理论基础做好的呢?
只能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在阅读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术语、概念等等,基本上都会有注释或参考文献,再针对这些参考文献去找文献继续阅读。有时候你会发现,阅读后你对某个概念有了一定理解,但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这个理解有可能是错的,它可能会被后来的阅读推翻。
我对其中存在的偏差体会很深。我的学年论文和写毕业论文选题有一定关联,只是毕业论文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拓展。在准备毕业论文时涉猎文献更多,就能发现自己在写学年论文时,对部分概念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这些偏差的发现和矫正,都是在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在阅读量很大的情况下,你是如何保持文献阅读的效率和质量的?有什么阅读方法可以分享呢?
一开始做这个题目时,我就感觉到它有很大的阅读量。在写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比较陌生的专业名词、术语等等,我就需要去寻找和这些术语相关的文献,从而获得解释。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术语,再用同样的方法解释,就这样一直挖掘、探索下去,像一条链条一样,一直找下去,找到没有为止。
阅读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术语圈起来并做批注。在看文献的时候,我会把它打印下来,在上面做笔记、做批注。批注包括一些自己的想法、文献的核心论点和论据等等。
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之间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文献综述,你在做文献综述上有什么方法吗?
我的论文在文献综述上其实可以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因为关于我所讨论的问题存在两派观点。所以我就按照他们两个阵营的不同观点进行划分,再阐述在这个观点下各学者又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又各有什么特点。我的文献综述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做出来的。
文献综述的梳理逻辑并不是单一的,比如可以按实验方法划分,也可以观点产生的时间划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派别划分。在选择划分方法,确定梳理思路时,可以想一想在你目前的文献阅读量基础上,哪一种更适合自己,也就是说,要从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出发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梳理。
二. 敦本务实——方法与选题
这篇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语音实验的比较以及探究其差异的原因”,这个研究方法是怎样确定的?在论文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一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呢?
因为我做的是语言学,所以在最开始我想的是要去做实验。通过设计实验、找发音人等等一系列实验操作,看最终得出的实验结果能否论证我的观点,这是我最初的设想。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就遇到了问题。首先是我设计的实验并不是很成熟,同时我的实验思路其实已经有前辈做过了。所以最后我放弃了做实验这个方法,把研究方法调整为将他人做的各种实验进行比较,从不同的实验方法开始研究,再探究各个实验在哪里出现差异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所以研究方法的确定,首先是在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础上产生的,其次是要基于现有的研究现状。有了研究方法的初步设想后,可以看看自己的思路能不能进行下去,是否具有说服力,再进一步进行调整。
指导老师评价你的论文对研究汉语的词重音问题具有一定意义,你当时是怎么有这个选题的灵感的呢?又是怎样从中发掘创新点的?
当时我想了很久大三的学年论文要写什么,我的想法是把大三的学年论文和大四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思考,但是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思路。后来,我偶然间看手机的时候,看到网上一个关于汉语词重音问题的讨论,从而了解到了这个问题存在争议的现状,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一开始的想法是比较浅的,主要是自己对于那个问题的理解。然后我就针对这个问题查找相关文献,在这个过程中也对这个问题越来越感兴趣。所以在机缘巧合之下,这个就成为了我的论文选题。
至于选题的创新点,因为我在查找文献时有做批注的习惯,就会记录下一些我自己的观点和文献作者的观点不太一样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针对作者的观点,思考自己怎么样能够用我掌握的知识、用我自己的思路去质疑原有的观点。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长的思考过程,一篇文献我可能需要去读三次甚至更多次,在不断翻阅的过程中可能就会突然产生一些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且文献的阅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广泛的,有可能在阅读这篇文献时,回过头去看以前阅读的别的文献,就会产生新的想法。
三. 虚己以听——沟通与答辩
论文写作中,从师生双选到写作过程中的指导,我们都需要跟导师有一定的沟通。你在导师沟通这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吗?
我跟导师沟通得挺好的,导师也确实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了我很多。我觉得大家如果想要和导师沟通,在找导师之前自己要对自己目前的研究或者论文进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要带着自己的想法跟导师交流。我的导师就非常关注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一直在复述前人做过的研究。“自己的想法”可能说起来很抽象,但是通过实践,自己就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想法”。
另外,老师在指导论文时可能会留下评语、批注等等,我们要仔细阅读老师的每一句话,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不要自己揣摩,一定要去问老师。毕竟“沟通”是两个人交流观点,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导师单方面的输出。
你在答辩时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使论文在较短的答辩时间内得到较好的展示?
答辩需要每个人准备自己的PPT,将自己论文的整体框架列出来。因为答辩的时间很短,但是论文又很长,所以我们把主要观点列出来就可以了。另外一定要注意论文的格式问题,答辩的时候老师都很注重格式,包括字体、目录等等。在格式上,除了仔细阅读关于论文格式标准的文件以外,也要和身边的同学多交流,可以大家一起检查一下格式。
除了这些细节,我认为答辩最重要的还是论文本身。如果前期论文写作环节准备得足够充分,论文写得足够好,那么答辩一般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