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勇

栏目

@

姓名拼音

Wei ChaoYong

职位

教授

电子邮件

hsswcy@mail.sysu.edu.cn

联系方式

邮箱:hsswcy@mail.sysu.edu.cn

基本介绍

魏朝勇,文学、哲学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2009年度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古希腊罗马文学、政治哲学研究,西方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学历背景

魏朝勇,文学、哲学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希腊罗马文学、政治哲学研究,西方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工作经历

2008-2009年度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WW058)“修昔底德著作的翻译、注解与研究”,2015年。

2.主持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资助计划项目“古希腊诗学与城邦伦理研究”,2013年。

3.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修昔底德史书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研究”、“古希腊悲剧与后现代乡愁诗学研究”,2012年。

4.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外司[2011]1568号)“晚清政治小说的修辞与伦理”,2011年。
5.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0YJA751083)“晚清政治小说的修辞与政治伦理”,2010年。
6.参与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审美文化转向与广东文化建设”,2005年。
7.主持中山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反抗的诗学”,2002年。
8.参与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欲望的重新叙述”,1999年。

 

研究成果

著作:

1.《自然与神圣——修昔底德的修辞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2.《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像》,华夏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施米特与政治的现代性》(译著,第一译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版。

4.《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合著,第三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论文:

1.《阿基琉斯与苏格拉底教化》,《国际比较文学》2020年第4期。

2.《爱国、虔敬与正义——阿尔喀比亚德与苏格拉底的选择》,《中山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3.《“海伦的幻影”——从柏拉图<理想国>讲起》,《南方都市报》2017年1月3日AII02版。

4.《只要人性是相似的……》,《修昔底德笔下的人性》中译本“序言”,欧文(Clifford Orwin)著,戴智恒译,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

5.《尼采的“悲剧之死”与乡愁诗学》, 《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6.《修辞的意味:晚清政治小说的“寓言”和“演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3期。
7.《列奥·施特劳斯的文本解释理论的姿态和困难》, 《文艺研究》2011年第12期。
8.《伊斯墨涅的面纱之后》, 《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9.《人的骄傲与人的限度——索福克勒斯忒拜剧中三组“合唱歌”释义》, 《学术研究》2011年第8期。
10.《一个异邦人身在异邦——对〈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的“进场歌”解读》, 《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
11.《俄狄浦斯的命运与城邦的信靠》,《浙江学刊》2011年第2期。
12.《修昔底德式“政治生活”与柏拉图式“哲学生活”》, 《东岳论丛》2010年第8期。
13.《“弥罗斯对话”的正义难题》, 《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
14.《伯里克勒“葬礼演说”的雅典禀性》, 《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5.《必然与正义——修昔底德<战争志>第1卷的基本问题》, 载《哲学与政治的共契》“启示与理性”学刊第四辑,萌萌学术工作室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6.《修昔底德的历史身位》, 载《古典诗文绎读》,刘小枫编选,华夏出版社2008年。
17.《西西里远征之后的叙事策略与政治》, 《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8.《〈新中国未来记〉的历史观念及其政治伦理》, 《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
19.《革命、暴力与正义——蒋光慈文学世界中的政治想象》, 《开放时代》2006年第1期。
20.《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问题》(译文), 《经典与解释》总第10辑,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1.《欲望的指向——现代性视阈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可能意义》, 《中山人文论丛》总第5辑,台湾高雄中山大学2005年8月版。
22.《教养教育与自由民主制的危机》(译文), 《经典与解释》总第5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3.《民族主义的政治正当——陈铨的政治抱负与文学理念》, 《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
24.《自由、“慢读”与存在》, 《东方文化》2003年第4期。
25.《通向“存在”与“神圣”——海德格尔关于“诗”和“诗人”的界说》, 《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6.《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嬗变——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冲突与避让》, 《南方文坛》1999年第6期。
27.《走不出日常生活表象的文学》, 《太原日报·双塔文学周刊》1999年11月号。
28.《疏离与敞开——由两个小说文本谈抗战时期文学现代性的另向维度》, 香港《纯文学》1998年复刊第6期。
29.《南方仍在迷失》, 《岭南文化时报》1996年1月8 日第3版。

学术交流

1.2023年6月于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第十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发表会议论文《美国精神的Dysphoria:性别认同政治与古今之争》。

2.2019年11月于清华大学参加“第七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发表会议论文《人的自然与存在真理——尼采视野中的修昔底德与柏拉图》。

3.2008年12月7日参加哈佛大学“中国文化研讨会第二十三届年会——文化空间与族裔认同”,发表题为“什么样的文化?多大的空间——华人认同的悖谬与苍凉”演讲。

4.2009年3月26日-29日,于美国芝加哥参加2009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美国亚洲研究协会2009年年会),作为会议讨论人参与多个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