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成长计划 | 戏剧讲谈:悟戏中真谛,讲中国故事

Body
文珠成长计划是中文系(珠海)三全育人品牌项目,聚焦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过整合系内外专任教师、学工队伍、校友和朋辈同学力量,涵盖思政课堂、学业辅导、升学职业发展论坛、心理团建辅导和成长伙伴等一些列活动,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领未来的文科创新型人才。
2023年11月17日19点,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举办了戏剧讲谈。本次讲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王颜玉老师担任主持,编剧周广伟老师(笔名周眠)担任主讲。周老师结合戏剧《东坡肉》的创作过程,分享戏剧创作的技巧与经验。

周广伟,专职编剧,作品有《浮生六记》(京、昆、黄梅等版本)《尾生与水娘》《汴京说话》《苏东坡的坡》等,曾与北京京剧院、安庆再芬黄梅戏剧院、武汉汉剧院、昆山昆剧院、江苏省柳琴剧院等戏院合作,获曹禺、田汉、老舍青年等戏文奖,入选中国小剧场四十年编剧四十人名录。出版唐诗论集《刹那——大唐群星闪耀时》。
讲座伊始,周广伟老师谈及中文系学习与戏剧创作的差异。他提出,学中文的人倾向于把文字当作装饰,在文山辞海中遨游;而讲故事的人则需要放低姿态,进行故事的口头表达。他以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为例,提出“100分的戏只是一般的戏,要写戏,就要写1000分的戏,拓宽人现有的观念,认知与世界观”。接着,周广伟老师通过一张张文化古迹的照片,为同学们展示了他的创作构思习惯。他喜欢置身于某一古代建筑场景之中,凝神久思,感受其中触发写戏灵感的点。
随后,周广伟老师拿出了今日的“主菜”,细细讲述了由他创作的戏剧《东坡肉》的内容,引同学们步入戏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喫,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椀,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猪肉颂》一诗趣味横生,而周广伟老师正是从诗中的“喫”“椀”二字中延伸出《东坡肉》的故事。
《东坡肉》以五个梦来建构苏轼做肉的故事:北宋年间,猪肉廉价,富人不屑吃,穷人不会做。苏东坡要做好猪肉,佛印留下木椀,与他赌新菜谱,但要求,不可杀生。东坡说这个不难,五天午睡,梦中试做。
谁想梦中不自由,回忆前情,上山砍柴,荡舟江海,已白白用去三天;第四日又来在蟠桃宴,玉帝本要夸他,他却一心只在猪上,话不讨喜,贬下猪圈。而在泥淖中,朋友文与可同坐相谈,方悟一切皆是好安排……第五个午睡,东坡邀佛印,同入梦中,尝东坡肉。
纵观《东坡肉》一剧,结构上,现实与梦境交织,现实中的行为与梦境内容相关,颇具巧思,五梦跌宕起伏,渐入高潮,引人入胜;情节上,化用大众熟知的东坡肉故事,却又别出新意,主旨深远;语言上,文白间杂,既有平实易懂的白话,又多融入东坡诗词,契合无比。在场同学们享受着戏剧盛宴,时而沉思,时而笑声连连。
戏剧盛宴余韵未尽,周广伟老师又为同学们分享了戏剧创作的心得。他指出,朴素而走心的表达,正是中国戏剧最需要的东西。即便素材普通,也能像东坡肉一样,化平凡为另一种平凡。
提问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周广伟老师认真答疑,可谓干货满满。让我们回顾精彩瞬间吧!
Q: 如何平衡过多的创作想法与有限的叙事篇幅,从而在有限的篇幅中创作完整的故事?
A: 可以先把故事写下来,再慢慢删去。前提是你的结构是好的,那么冗余的部分会像秋天的叶子自动落下,留下精妙的部分。还可以跟普通观众讲述你的故事,你看着观众的眼睛,它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不亮,观众愿意听下去的部分,就是值得留下的部分。
Q:新人编剧如何开始创作?
A: 一定要先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才能够感染别人。一个编剧好的状态,不是脑子里有东西而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状态还不够;一定要有真挚想要表达的冲动。
Q:您习惯带着创作的灵感和问题意识走进历史场域去“参悟”,还是习惯自在随性去参观去场域中感受,然后汲取灵感呢?
A:我觉得存在几种“观看”,一个是像刷短视频抖音一样的观看,是走马观花式的。一个是像古人一样的去领略一个东西,要“格物致知”,这个“格”的过程会带来审美的愉悦,还有想象的空间。
讲座尾声,周广伟老师呼吁,只有担任戏剧发展的职责,方能讲好中国故事。最后,王颜玉老师进行了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