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粤北雄关,寻韶州古韵:中文系(珠海)师生赴韶关开展历史现场教学

Body

为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提高认识,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11月25日至26日,在朱崇科主任、沈锐副书记、李雪莲副教授、王治田助理教授、王颜玉老师带领下,我系2023级本科生赴韶关开展历史现场教学活动。回溯昔日粤北荣光,浸润历史文化风尚。

Image removed.

Part.1    张九龄纪念公园:高楼霁月,天涯共此时

Image removed.

11月25日傍晚,中文系(珠海)师生来到张九龄纪念公园,前往山顶的韶关历史文化博物馆。

 

天色渐暗,师生一行登楼远眺两江交汇之处灯火交辉的通天塔,亲身感受属于“粤北明珠”的历史荣光。映入眼帘的是匾额“望月怀远”,取自张九龄的同名诗作。

 

张九龄,字子寿,唐代韶州(今广东韶关市)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岭南地区位至宰相的第一人,也是唐代及之前官职最高、影响最大的粤籍历史人物。其作品列《唐诗三百首》卷首,无愧唐玄宗“文场之元帅“赞誉。

Image removed.Image removed.

王治田老师以“范阳—曲江—始兴”三地为线索,为文珠师生讲解了张九龄的生平事迹及其突出贡献。

 

他生于韶关曲江,才堪经邦科登第,成一代贤相,却始终不忘家乡,一生中多次去官归养,回到韶关,向朝廷请愿开辟大庾岭路,修建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关隘“梅岭古道”,方有韶州千帆尽发、商贸发达的盛况,切实造福三江百姓。

Image remove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向同一轮明月,文珠师生领略了岭南历史的人文底蕴,强化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Part.2    丹霞山:赤云丹梯,举目眺岖嵚

Image removed.

丹霞山坐落于韶关仁化县,是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因此成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是全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它与鼎湖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山”,所以自唐宋以来的众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墨宝。据统计,大致有文章328篇,摩崖石刻68题,内容包括题字、题名、题记、题诗、碑文、游记等,是同学们研究韶关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Image removed.

次日中午,我系师生抵达丹霞山长老峰下,拾级而上,只见摩崖石刻“丹霞”“法海慈航”“诞先登岸”逾越百年仍横亘壁上,别传寺山门巍然耸立,远望“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鬼斧神工。

 

首先,王治田老师为文珠师生讲解了右侧崖壁石刻的来历。从六祖慧能在韶关开坛讲法、禅宗“别传”之传统到谢灵运南下、苏轼南谪,为师生展开了古人用价值永恒对抗命运无常的精神图景,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待生命的伟大智慧,同时说明了韶关在古代经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Image removed.Image removed.

李雪莲老师则以古体诗到现代诗中“山水”表达的差异为引入提问,文珠学子纷纷参与互动。

 

黄稔霖同学主动分享了他的观点:“山水”表达对象由主体转向客体。他从几方面举例:古体诗中虚词较少,减弱了关联性和空间感;同时,古体诗中名词、形容词、倒装句较多,削弱了逻辑性。而这两点与现代诗恰好相反,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自我,现代诗中的山水被“客体化”。

Image removed.

接着,李雪莲老师以绘画的转折为例,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这一嬗变的过程:从山水画到风景画的演变,意味着“山水”在观赏方面的增强、在融入诗人自我方面的减弱。今天人们强调要“亲近”大自然,实际表明未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一部分,这就可以解释现代诗审美的重大转变:不再允许单一,不断消解古体诗中“纯粹”的山水表达,转向自我。

Image removed.

最后,她总结了有关看法:首先,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山水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成分缩小;其次,诗学观念由要求纯粹转向要求符合现实语境,这种“现代性”实际存在一个对超越的生命体验祛魅的过程。结尾处,李雪莲老师还不忘鼓励继续同学们阅读《未名湖》《沪杭车中》等有关“山水”表达的现代汉诗,主动反思,敢于提出见解。

 

通过本次韶关历史现场教学,文珠同学们走出校园,来到历史现场,在将专业所学与现场考察结合,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差异,切身认识到作为青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