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成长计划 | 中文系(珠海)师生赴韶关坪石开展校史教育实践活动

Body

文珠成长计划是中文系(珠海)三全育人品牌项目,聚焦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过整合系内外专任教师、学工队伍、校友和朋辈同学力量,涵盖思政课堂、学业辅导、升学职业发展论坛、心理团建辅导和成长伙伴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领未来的文科创新型人才。

1924年,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抱“为社会福,为邦家光”之信念,持“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之精神,亲手创立中山大学。为献礼百年校庆,赓续红色血脉,2023年11月25日,23级文珠学子在朱崇科教授、沈锐副书记、李雪莲副教授、王治田助理教授和王颜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中山大学韶关坪石旧址开展校史教育实践活动。

Image removed.

第一站:工学院旧址

第一站是坐落在坪石的三星坪和新村的工学院旧址

 

1940年工学院师生于粤北西京古道旁的三星坪码头上岸后,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利用当地木材建造校舍,通过制作和出售肥皂改善生活。艰苦的办学条件并没有消磨师生们的意志,反而锻造了他们的铮铮铁骨

 

作为坪石各校区校舍的设计者,卫梓松教授在日寇侵袭坪石时因病未能及时撤走,不愿为日伪政权服务的他最终选择英勇就义。

Image removed.

师生们随解说员拾阶而上,参观了时任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的故居遗址

 

许崇清曾三度出任中山大学校长,在烽火岁月中不仅维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秩序,还注重保持自由的学术氛围。他曾聘请许多学术观点不一的著名学者在中大讲学,极大地活跃了中大的学术氛围形成了自由民主的学风

Image removed.

而后全体师生来到了工学院院长陈宗南的故居遗址以及作为教学场所的沈氏宗祠

 

基于“以旧还旧”的原则,旧址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斑驳的墙体、陈旧的窗户无不诉说着烽火岁月中先辈们的执着坚守,让师生们不禁肃然起敬。

Image removed.

第二站:校本部旧址

参观完工学院旧址,文珠师生又乘车抵达第二站——位于坪石镇老街的校本部旧址

 

当年校本部利用当地商铺迅速重建,聘请了诸多留学海外的学者前来任教,如农学院院长丁颖先生、核物理学家卢鹤绂教授,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坪石先生”。在开展教学和科研之余,中大师生通过为当地民众扫盲、公演抗战宣传剧等方式推动抗战的文化建设,坚韧地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Image removed.Image removed.Image removed.

沿坪石老街一路向前,全体师生在“坪石先生”们的石碑前驻足怀念,为先辈们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所感动,并来到研学基地观看影片,感受中大师生在烽火逆行中体现的坚定意志

Image removed.

第三站:定友图书馆

随后23级文珠师生集体步入定友图书馆

 

杜定友先生秉持着“爱国爱馆爱人爱书”的理念,在抗战岁月中与图书馆同仁坚持办馆、开放阅读。颠沛流离岁月里老一辈中大师生乐观昂扬的精神、潜心研学的态度、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深地激励着当前的我们。只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

Image removed.Image removed.

最后,在定友图书馆门前,我系23级牛珂儿同学循着建校、扩校、迁校和护校的历史线索,为在场师生细致讲解建国以前的中大校史

从1924年孙中山先生优化整合广东地区部分学校,建立了中山大学的前身——国立广东大学,到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大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的指导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成为荟萃中西文明、培育革命力量的前沿阵地。当年,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1938年中大迁至云南澄江,两年后受战争局势影响迁回粤北坪石。1945年又被迫撤往乐昌、仁化,随后紧急疏散到梅县,最终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今日的中大,已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

 

百年风雨,十秩辉煌。在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文珠师生以走进坪石旧址、聆听中大学子讲校史等方式为母校送上诚挚的祝福。

Image removed.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回顾近百年办学历程

中大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

担负光荣使命,作出重要贡献

百年来
中大秉承伟人志业

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百年后

吾辈学子应当赓续先辈精神血脉

共启下一个百年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