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珠海)举行2023级本科生韶关历史现场教学研讨答辩会

Body
为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提高认识,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12月22日,中文系(珠海)在南校园艺术学院104栋407课室举行了2023级本科生韶关历史现场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有三组同学进行答辩,并由中文系(珠海)沈锐副书记、李雪莲副教授,王治田助理教授担任答辩评委。
答辩环节,三组同学围绕李雪莲副教授与王治田助理教授在韶关历史现场教学活动中留下的思考题,以及中大在韶关坪石旧址办学历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迹进行了展示。
首先,第一组同学以李雪莲副教授留下的思考题作为切入点,从表现形式、虚实差异、寓意的嬗变以及产生原因四个方面,阐释了小组成员对现代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表达差异的理解;随后,他们分享了有关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杜定友先生的事例,讲述了他与中大结缘,在战争年代致力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故事,展示了杜定友先生“爱书是事业,爱国是信仰”的理念及其对图书馆工作的献身精神。
接着,第二组同学以“现代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山水表达之迥异”为题进行分享。他们不仅区别了写“新诗”与作“古诗”不同,亦对现代汉诗与古代诗歌在构造原则、修辞词法句法、意象形成的意境与意义逻辑、观照和言说方式等层面的差异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随后,他们基于中大在烽火岁月中的办学历史,讲述了中大在抗战期间坚持救亡图存、教书育人的动人故事,带领大家更好地挖掘和认识中大红色传统与革命精神中的家国情怀。
随后,第三组同学回应了王治田助理教授留下的思考题,从“古人在韶关”与“中大在韶关”两个角度进行展示。她们细致介绍了古时走进韶关与走出韶关的历代名人,如张九龄、六祖慧能,展现了粤北雄关的辉煌历史;而中大人与粤北坪石的深厚渊源,也体现了“炮声不碍书声朗,烽火无妨薪火传”的中大精神。
三组同学的汇报全部结束后,李雪莲老师对其汇报内容进行了细致点评。首先,她对三组同学的汇报表示肯定,指出本次汇报是各位同学切实提高自身能力的契机;接着,她也指出了汇报过程中的不足与有待改进之处;最后,她提出,同学们要把研学观察与心得融入到现场教学中,能够研有所思,学有所获,并从中大的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最后,王治田老师对历史现场教学与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他指出,历史现场教学能够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为同学们提供“行万里路”的宝贵机会。这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在对照书本知识与现场材料时发掘课堂之外的新知识,也有助于同学们在实践中收获更为亲切的新体验,增进集体的凝聚力。沈锐副书记也表示,历史现场教学活动为同学们提升个人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经典文化和近现代红色革命精神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
三位老师点评完毕后,老师们为参与小组颁发了精美奖品。本次韶关历史现场教学研讨会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