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书房 | 朱林: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Body
编者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房,不仅是放置书籍的有限空间,更是理想的燕居之室、读书人的精神角落。置身其中,思绪已然飘至无限的大千世界,思想在此碰撞,灵感在此生发,可贵的精神气质在此熠熠生辉。
本学期,中文系(珠海)继续连载“老师的书房”专题。本期推送,邀你一起造访朱林博士后的阅读空间,品味书房主人的阅读趣味、审美价值和思想之光。

阅读与书房
课内与课外,走着思考
朱林的阅读习惯兼顾专业以及课外。在专业方面,朱林近期阅读了Brezina,V的Statistics in Corpus Linguistics: A Practical Guid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其连接了统计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两门学科,是一本实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书籍。而在留学读博期间,朱林逐渐培养起阅读心理自助类课外书籍的习惯,他通过听樊登讲书APP,了解了很多心理自助类的畅销书,如《第三选择》,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来到中大后,朱林偏爱海琴楼办公室的阅读氛围。当被问到会如何设计自己理想的书房时,他表示自己心中的书房能够兼具学习室和办公室的功能,从而能在研究和工作之间无缝切换。同时,他希望书房能够配有沙发、座椅,可坐可站——走动中的思考既能够帮助阅读和学习,也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除了在阅读学习时走动的习惯之外,上过朱林《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同学或许会注意到,在他借给同学们传阅的专业书籍中,常能见到细节的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朱林一直牢记的话,他认为在批注时要注意画出关键的词句,不要都画,只画出关键词句,好的书籍往往需要多次深入阅读,随手的批注能为查阅效率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求学与性格
大胆的尝试,学会与孤独共处
在美国获得语言学学位之前,朱林已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得硕士学位,选择去美国读书是朱林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当时老师的建议下,朱林作为汉语母语者走向了在国外研究中文语言学的道路,将传统的母语优势和英美起源的语言学理论相结合。
“当时我出国读博士是第一次出国,25岁的时候,”朱林笑着说,“当时属于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去之前为自己做好了很多调适,就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那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而在调适的项目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就是重要的一环,朱林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无论是在何处学习,都需要灵活应对,保证学业完成的身体条件。
在同学们眼中,朱林常带着开朗欢快的笑容,在课堂上也十分幽默。“不过实际上我从小也是一个偏内向敏感的人,”朱林说着摸了摸头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也算成长了很多。”据朱林所说,其课堂上风趣的讲授方式也正是源自读书时语言学科老师的熏陶,他们都用着幽默的方式讲授语言学。对此,朱林认为,这样的教学手段正是来源于语言学和现实的密切联系,生活中有趣的语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语言学理论,如果关注这些语言现象可以作为一个出发点,那么它就可以在教学和研究中由浅入深。
在国外留学的经历与朱林的想象大不相同,他说:“我想象中是《生活大爆炸》一样的生活,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段压力很大,同时伴随着焦虑和孤独的经历。”
美国西北部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遥远国度的文化冲击、自小内向的性格,种种因素为朱林带来了不小的情绪挑战。但也是在这段历程中,负面的因素反向激励着他。他开始阅读很多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寻找科学的方式和手段去调节心灵,并逐渐培养起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留学的岁月里,我发现负面情绪不能够对我有益,而且在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后,我才明白人很多时候不能够控制事情的发生,但可以改变自己对事情的态度。如果用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自己也就不会太在意,而且也能获得力量和光芒。”
当被问到如何应对孤独感时,除了阅读心理学书籍,运用正念冥想等方式去调节生活外,朱林给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专注自身,同时学会与其相处。孤独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因素,相反,在朱林写作毕业论文的时段里,孤独是他的良友。他能够在学校图书馆里慢慢地啃读有关东亚史的专业书籍,阅读繁体版的西游记则成为他学习之余的一大乐趣。专注于知识的积累,学业的提升,让孤独成为一种有效的助力。
师生关系
真诚友好,教学相长
朱林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真诚且界限分明的。朱林提到他学生时代遇到的老师都非常亲切。求学期间,硕导和博导给予他莫大的支持,其他老师也给了他具有建设意义的反馈,助力他的论文成功写成及发表。他以此为榜样,致力于建立真诚友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他也强调师生之间的界限,二者角色分明,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不要随意越界。而在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学秩序外,师生互动也要积极,所以朱林经常在课程中融入有趣且互动度高的内容。
师生关系
真诚友好,教学相长
朱林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真诚且界限分明的。朱林提到他学生时代遇到的老师都非常亲切。求学期间,硕导和博导给予他莫大的支持,其他老师也给了他具有建设意义的反馈,助力他的论文成功写成及发表。他以此为榜样,致力于建立真诚友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他也强调师生之间的界限,二者角色分明,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不要随意越界。而在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学秩序外,师生互动也要积极,所以朱林经常在课程中融入有趣且互动度高的内容。
在美国俄勒冈大学就读博士期间,朱林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在2016年到2020年间担任了该校中文领航项目的学生导师,给美国本科生上中文课,开始了以老师身份与学生相处的教学生涯。在美国当助教需要独立授课,这对当时初出茅庐的他是比较艰难的,既要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又要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在美国的那几年,他感觉自己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放松过。但令他非常感动的是,学生们体谅他的难处,并给予他充分的精神支持,双方相互理解与鼓励。很多时候学生们遇到了问题会尽量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才会去寻求朱林的帮助,减轻了他的任课负担。课堂上良好积极的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朱林自身学业等方面的压力。这一段相互理解与体谅的师生关系为朱林在异国他乡亮起了点点星光,支撑他走过那段煎熬的岁月。
回国后,朱林入职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担任《语言学概论》这一门课程的教师。最初,他对国内教育的情况并不了解,每次上课前心中都会有些忐忑。尽管如此,他依然以阳光真诚的态度面对同学,积极与大家互动,在授课中探索教学模式、改进指导方法。21级的学生们对这位新老师也非常支持、鼓励与包容。双方就课程内容进行了许多交流,既完善了课程设计,也提升了学习效率,可谓是教学相长。
学术研究
观察联想,深入思考,多视角挖掘
朱林是一个善于观察、联想且深入思考的人,在学术方面则表现为对研究的敏锐性。
他2019年发表的论文Kinship metaphors in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A shi B zhi fu/mu: Biology and culture as conceptual basis侧重讨论现代汉语中两个隐喻使用的亲属关系术语:父亲和母亲。这个主题有趣且具有研究价值,它在2013年的中国认知语言学大会被挖掘:当时Mark Turner教授的讲座出现了例句British navy is the child of royal family(英国海军是皇室的孩子),语言中和亲属关系相关的隐喻这一有趣的研究主题由此走进了朱林的视野。他敏锐地联想到汉语中也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类似的表达,而当时还没有学者用认知语言学这个隐喻理论系统研究汉语中的这种现象。于是他就尝试先从“A是B之父”、“A是B之母”这两个结构进行研究,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同时,朱林认为学术研究不能总是局限于单一视角与领域,应该要深入思考和多视角挖掘相关内容。对于同样的语言现象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甚至可以运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学习初期的同学们并不需要了解过多细节,而是挑选那些容易理解的理论,重点把握住关键思想即可,这样便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提升自己研究的意义,增加研究的深度。
- 给同学们的寄语 -
Writing is thinking. 写作从本质上说是思考。不要把写作当做是苦差事,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地深入思考。这样越写自己收获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