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 谭菲助理教授《文学理论(下)》教学观摩课回顾

Body

4月9日下午,中文系(珠海)谭菲助理教授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讲授了《文学理论(下)》的教学观摩课。本次课程的主题是“情感/情动转向”。谭菲老师从“何为情感”“情感何为”“文学与情感”三个方面展开授课,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清晰地呈现了有关情感/情动转向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及其在文学方面的具体实践。

课堂伊始,谭菲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情感/情动转向的基本概况。首先,情感/情动转向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跨学科研究,与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其次,情感/情动转向与怀疑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谭菲老师指出,许多西方理论家致力于情感/情动转向在文学中的应用。

在课程的第一部分,谭菲老师讲到了“何为情感”。谭菲老师以一个有关血型、颜色和性格的小测试和情感关系词汇表作为例子,指出了解释情感的两种方式:生物性和社会性。其中,生物性解释代表一种传统的情感认识法则,即认为个体的情感经历品质应该是普遍的、恒定的;社会性则表明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塑造人们不同的情绪理解,民族志学者贝内迪克特·格里马(Benedicte Grima)和人类学家尼克·贝尼耶(Niko Besnier)均认为情感的构建与人们所处其中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但影响情感的因素是否只能是上述两类,谭菲老师对此也提出了质疑与反思。

在讲到情动/情感的概念时,谭菲老师点明:情动(affect)相对于情感(emotion)更加强调了情绪的运动、变化和强度,是一种新的内涵,说明情感是一种不确定的、变化的过程。在人的认知范围之内,情感是一种清醒的意识;相比之下,情动则存在于主体之外,与我们的身体变化相关,不易被认知和察觉。传统中认为理性完全可以控制情感、理性占支配地位的观点如今遭到了质疑。这种新的转向一方面表明情感的概念发生了转变,由确定的情绪变为不确定的情感强度;另一方面则说明人们认识世界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由理性逻辑变为情感逻辑。谭菲老师为同学们列举了大量相关的理论资源,并介绍了情动理论的奠基者马苏米(Brian Massumi)和塞吉维克(Sedgwick)。

接着,谭菲老师对情感/情动转向进行小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情感研究的取向在多个学科(特别是哲学和文化研究)中逐渐兴起。理论家以“情动”(affect)作为主要的理论概念,从人体的意识和感官出发,批判近代以来形成的以个体身份为基础的主体性,寻找身体感官、认知及意识中的可塑性,强调前意识状态的可能性。情动必须不被意识形态主导,甚至在重要的意义上,发生在意识形态以及意图、意义、原因和信念之前。情动是影响我们思考和判断的“非人类的”“先于主体的”“出于本能的”力量和强度。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谭菲老师讲到了“情感何为”,也即以情感为中心的理论研究思路。启蒙时代以来,人们过高估计了理性的重要性。如今,理论家们提出,人充满潜意识和情感强度,因而是一种复杂的生物体。人们不应该过分相信理性的力量,而更应关注情感的潜力。同时,对于情感与意识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造成了相互竞争的情感思考方式之间的持续冲突。在这方面,谭菲老师引用了威廉·雷迪(William M. Reddy)的观点,指出意识、理性与自觉行动通常被人类认为是智慧的代表。生理唤醒在本来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自愿行动。但随着“自愿”“意识”等概念的传统内涵崩塌,随着思维越来越被认为是多层次的激活、注意及持续的反应,区分思维与情感的难度日益增大。由此,导出了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认为情动与意识无关的自然科学,如脑神经科学;一是认为情动与意识有关的自我经验深描(deep description),如倾向于描述分析的一些心理学和文学流派。

谭菲老师首先谈到了脑神经科学。根据塞吉维克的观点,人类的基本情感不涉及对其世界中物质的认知或信仰。它们是迅速的、古老的(演化史方面),属于为生存目的而演化的有机体的自动反应,缺乏高阶智力过程的认知特征;同时,在没有认知系统“刺激”物体的情况下,几乎任何物体都能够引发情动。谭菲老师认为,基于脑神经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生理变化,并找出那些细微的、不易察觉却又影响我们情绪的生物性及神经性因素。

之后,谭菲老师讲到了深描自我经验的思路,其最常被文学家和心理咨询师采用。除此之外,通过分析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的《惊讶五重奏》,她指出,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细微地感知人们平常难以觉察的面部细微表情的可能。由此,诸多理论家都试图将那些难以觉察又实际存在的情动纳入情感研究的范畴:如马克·汉森(Mark B.N. Hansen)认为,人之所以是主体恰恰是因为人和自己不合拍(out-of-phase)。主体性是一种情感和感知之间的传导关系,我们能意识到的或感知不到的东西都可能是主体的一部分;威廉·雷迪则试图建构出一个系统的情感理论,主张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但不完全是)习得的。“很大程度上”的意思是说该理论重视后天文化差异在情感中的作用,“但不完全是”则表明该理论试图提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情感核心概念。 

课程的第三部分,谭菲老师以“情感叙事学”为例,介绍了文学与情感的作用关系。这一理论指的是在西方文艺理论“情感转向”的背景下,将经典叙事学研究的理论遗产与新近的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人工智能等等)结合在情感研究中的成果中。其旨在为叙事结构及叙事阐释等相关理论建构一个以情感为中心的认知基础,以明晰了叙事生成与理解中起作用的情感运行机制与叙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谭菲老师引入了霍根的理论和他对《窦娥冤》的分析。霍根认为,《窦娥冤》中的中心情感是恶心,具体表现在蔡婆对羊肚汤反胃,并将其送给张驴儿的父亲这一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剧中恶心的情感首先是对食物的味觉反应,对可能含有污染物的食物的厌恶;但是它也很容易扩展到对其他人的反感,进入针对外部群体成员的偏见,包括种族偏见。这个思路借鉴了最新的认知科学的成果,也即道德恶心与对食物的反感之间有关系。除此之外,谭菲老师也介绍了霍根对《窦娥冤》中其它有关情感的内容的解读,包括医生、腐败官员的形象和张驴儿的命名以及大旱三年的情节等等,并指出霍根试图通过情感研究探索普遍叙事类型下跨文化文本分析的可能。

最后,谭菲老师简明扼要地为同学们总结了本次课程的内容。《文学理论(下)》教学观摩课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一直以来,中文系(珠海)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着力打造“金课”。未来,我系将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支持和保障力度,积极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