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学子 | 吴清月:专注自我,坚定前行

Body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千帆竞发 勇进者胜

奋斗是青春的美丽底色

荣获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的文珠学子中

21级研究生——吴清月同学

便是其中一员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与她的对话

共同感受她的这份自由与坚定吧~

 

01

介绍篇:我是谁?

吴清月,女,汉族,1999年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2021级硕士研究生。中文系(珠海)2021级研究生团支书、中文系(珠海)第四届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在校期间曾获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助金、中山大学优秀学生骨干、中山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02

缘起篇:我从哪里来?

Q:请问学姐在填报志愿时为什么选择了中文系?正式进行中文系的学习后,您对中文系的认知有发生一些转变吗?

高中时我是文科生,三门主课中我的语文成绩最好,同时我也对语文学科比较感兴趣,觉得自己可以学好这个专业,所以进行志愿填报的时候,我就选了中文系。那时候我对中文系的认知比较片面、感性——可能和很多人都一样,觉得在中文系上课就是每天与诗词歌赋打交道,感受风花雪月。

直到真正进入中文系的学习后,我的这种认知被颠覆了。中文系浪漫的外表之下,还有学习语言学时面对一系列符号和规则时的茫然无措、面对高理论性的课程时“接受无能”等等。但随着专业学习的愈发深入,我越来越能领略到中文系独有的浪漫,尤其是当我试着将文学经验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这种体验格外浪漫——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美丽,而是面对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学世界、徜徉其中的欣喜。

 

Q:在您看来,中文系培养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我其实也问过自己,为什么要选择中文系?中文系到底能够做什么?就我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感受来看:首先,在大量的文本阅读之中反复咀嚼与思考,能够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与共情力;其次,50篇写作与论文等写作任务,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增强我们的感知力。

很多人说中文系是种“无用之用”,在我看来,这个“用”很大程度体现在一种延迟性的精神满足。某些生吞硬嚼下的文本,已经携带着创作者那一刻的情深,在往后的人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若干天、若干年后的某个瞬间,我会惊觉,原来我曾在过往的文学课堂上有过类似的体验。这种契合实在是美妙。

 

Q:学姐的研究方向是古代文学。您是如何与之结缘的?对您来说,古代文学有着怎样的魅力?

A:我与古代文学可以说是种双向奔赴的关系。之所以与古代文学结缘,是因为在平日的阅读和课堂的体验中,我会陶醉于想象那些文采斐然的文章所展现的画面,感受到与文本之间非常强的契合感和奇妙的触动,从而培养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对我来说,古代文学的魅力在于其广博深邃,能够让人在阅读与研究中产生丰富的联想,领略那一段历史的风貌。这也能帮助我缓解一些压力,收获更加松弛的状态。

 

03

学习篇:我要怎么学?

 

Q:在本科阶段已经逐渐适应本专业的学习之后,您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呢?

我认为设置过多或过于远大的目标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于我而言,目标的选择与确立与我的兴趣导向息息相关。脚踏实地,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稳步前进,那么到了分岔口,也能够自然而然地做出选择。

 

Q:学姐在本科阶段经历过“绩点焦虑”吗?除此之外,您会因为升学的压力而感到焦虑吗?

本科时候,我还不会因为绩点而格外焦虑。我的学习状态偏向于自由、随心而动的状态,尽力而为就可以,当时的学习过程也更加注重当下的体验而非结果性的事物。

面临人生的重要节点时,焦虑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向上生长的压力。但一方面我们不必为人生设置太多的高标准、高预期和各种条条框框;另一方面,焦虑也未必是件坏事,适当的焦虑能够成为推动我们向前的动力。当非常焦虑的时候,可以释放一些压力,放松心情,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Q:学习或生活中不乏一些困境的存在,学姐一般如何应对呢?

面临困难时,来自朋友、老师、家人和同学的支持都非常关键,这些外部力量能够给予我自己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克服心理困境的过程中,自我调节也不容忽视,如通过打扫卫生、整理收纳来排解情绪释放压力,看纪录片和电影转移注意力,从其他方面充实自我从而冲刷掉空虚感……在面对不同的困境时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

 

Tip:做笔记麻烦?课后复习困难?学姐来支招!

(做笔记和课后复习也是中文人战胜学习困难的必备技能喔~)

1、录音:可以对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高的课程进行录音。课后再通过听录音加深对课堂的理解,完善笔记。

2、思维导图:面对知识点较为密集的

课程时,可以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讲课逻辑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后,可以搜集相关的图书或论文,对思维导图进行细节的补充。

 

Q:就您的学习与研究经历来看,您认为哪些能力是从事学术研究所必需的?

充分的知识积累、严谨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以及深入的理解能力都非常重要,我在这些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还在完善提升之中。同时,研究中不乏一些“惊喜”——研究过程中一些不期而遇的有趣发现,往往能够激发我的研究兴趣,并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Q: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确立论文选题是件麻烦事。对此,学姐有什么可分享的建议吗?

1、论文选题以兴趣为导向:首先可以选一个自己相对熟悉且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因为兴趣是持续研究的动力。如果选题全新,则需要重新学习或了解很多东西;而如果缺乏兴趣,便会容易感觉烦闷。

2、批判性阅读:阅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发掘研究的兴趣点,也能够对自己的一些已有观点进行论证或检验;同时,浏览他人观点时,宜持批判性的思维。

 

Q:您认为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尽管阶段不同,但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都会敦促自己: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这是因为无论是本科阶段对知识的初识,还是研究生阶段对专业的深入,都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局限,从而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尊重。

另一个共同体验是学会忍受学习过程中的重复和枯燥——无论是本科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反复学习,还是研究生阶段对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应对学习与研究中可能面临的重复和枯燥。

 

Q:学姐可以分别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体验与感受吗?

本科阶段的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满足感。可能是因为所知有限,学习新课程、完成论文、阅读书籍等都让我感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也推动我不断向前。

而研究生阶段则更多的是一种空虚感,因为随着对某一领域的深入了解,我发现自己之前了解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我在更广阔的天地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学习之处。无穷无尽的求知欲不再那么容易满足,这让我感到“越学越无知”,从而放大了空虚感。

 

 

04

生活篇:我在做什么?

 

Q:我们了解到学姐在研究生阶段从事了一些学生工作与社团工作。请问学姐参与这些工作的初衷是什么呢?

坦白来讲,在本科阶段,我是一个相对散漫的人,不太热衷于社团和各类学校活动,认为这些并不是我生活的必需品;然而,经过四年的本科生活,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对院系的了解和对社团的参与度都比较低。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我更加积极地参与院系的活动,包括担任研究生会成员和班级的团支书等。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入地了解院系,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我认为,在未来的升学或就业过程中,仅有成绩或专业课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社交和实践能力。因此,参与社团活动和进行活动组织,可以帮助我提升这些能力,增添个人履历的色彩,同时也能够让我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

 

Q:学姐既需要进行学习与学术研究,同时要处理好学生工作与社团工作。那么学姐一般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呢?

时间规划很重要,要将一天的时间合理利用,就像做时间管理大师一样,明确每一步应该做什么,然后按部就班地去执行,尽量将时间最大化。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

在提高做事效率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比如我在参与社团活动时,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很好,可以相互帮忙分担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将我从忙碌中解救出来。

 

 

05

未来篇:我要到哪去?

 

Q: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学姐有着怎样的预期与目标?

我在2024年的目标,主要是顺利毕业并准备读博的相关事宜。在我看来,毕业是对研究生三年学习生活的总结和肯定,因此,我正在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希望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Q:研究生毕业在即,您有没有什么想对相伴七年的文珠说的?

临近毕业的时候,除了熟悉感和依恋感,还有感恩和不舍。感谢文珠七年来对我的陪伴与支持以及对我一路以来的成长的见证。

我在想,我们人生有多少个七年全部在一个地方度过?在文珠度过的七年时光中,我得到了很多成长和发现自我的机会,也感受到了文珠的不断进步和变化。我希望文珠能够越来越好,也期待未来能够继续见证文珠的发展和壮大。

 

Q:学姐的人生信条是什么?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抓住自己”,永远抓住自己每一刻的体验。在生活的洪流中总是需要有自己的定位和坚持,才能保持内心的稳定和清晰的方向。也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关注自己,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体验,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自我,走好自己的路。这种专注和坚定,就像那个唯一的锚点,让我在生活的海洋中稳健地前行。

 

正如吴清月所说的

人生就像瞬息万变的海洋

而我们自己则是那个唯一的锚点

望广大文珠学子不懈奋斗

脚踏实地 坚定向前

书写自己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