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 许云和教授《中华元典研究(一)》教学观摩课回顾

Body
3月24日下午,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许云和教授在珠海校区F305教室主讲《中华元典研究(一)》教学观摩课。本次课程以“《楚辞》——屈原文本细读”为主题,通过文献溯源、作家解析、艺术解码与经典阐释四个维度,系统展现了楚辞研究的学术深度与实践维度。

在典籍源流探究环节,许老师通过对比刘向《楚辞》十六卷、王逸《楚辞章句》与洪兴祖《楚辞补注》的编撰差异,揭示汉代学者整理楚地文献时面临的“文本层累”现象。他指出楚辞作为地域文学的典型代表,其形成与楚地原始宗教、方言体系及祭祀乐舞密不可分,并强调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创作特征,为后续探讨楚辞与汉大赋的文体演变奠定基础。
在解析楚国作家群体时,课程以屈原为轴心展开辐射式学术考察。许老师通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对读,串联起屈原从“赋作二十五篇”的文献记载到《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精神图谱,直面其身份争议与文学史定位。以《九章·惜诵》“发愤以抒情”为例,剖析了屈原作品中“士不遇”母题的范式意义。随后聚焦宋玉的辞赋世界,通过《神女赋》“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的华美铺陈,揭示其从《楚辞》到《文选》的经典化路径。课堂特别关注新出土文献的价值,结合银雀山汉简《唐勒赋》“骋若飞龙,免若归风”的御马譬喻,还原唐勒与宋玉在楚襄王时期的文坛互动。针对景差作品湮没的遗憾,许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早期文学传统中“齐名现象”的建构逻辑,强调从残篇断简中钩沉楚辞发展的多元脉络。
最后,《离骚》文本细读环节成为课程亮点。许老师从“帝高阳之苗裔”的宗族叙事切入,解析屈原通过先祖溯源建构的文化认同;以“正则”“灵均”的嘉名考释,揭示其道德人格的理想投射。在香草意象解读中,通过“扈江离与辟芷”的植物符号系统,阐释“内美”与“修能”的双重修持观。针对“日月忽其不淹”的时间焦虑,结合“朝搴夕揽”的紧迫叙事,解码春秋代序背后的政治抱负。课程尾声聚焦“乘骐骥以驰骋”的骏马意象,通过“先路”宣言剖析屈原的使命意识;以“三后纯粹”的历史追慕,揭示“众芳”意象对美政理想的多维隐喻。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文本细读+学术前沿”双轨模式,通过名师引领和教学观摩提升质量。课程创新融合出土文献研究与经典注疏阐释,强化学生文本解析与学术创新能力。未来将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资源保障,全面提升学生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文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