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逆流速生存:乡村最后的守艺人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跟随24级本科生曾若涵的脚步,走进广东省潮州市江东镇井美村,聆听银针与纱线交织的岁月回响。在这里,老匠人以双手对抗时光,用坚守诠释匠心;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激荡出乡村振兴的深层思考。当工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这些“逆流速生存”的守艺人,正以质朴的智慧探寻转型之路。让我们共同关注:如何让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如何让每一份匠心都能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

引子:江水无声,岁月有痕
在经济腾飞的时代浪潮中,机遇与挑战如影随形。理想状态下,发展意味着破旧立新,以迅猛之势和崭新面貌投身未来建设。然而,现实却充满了复杂性,区域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重大问题亟待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事物难以被新时代完全接纳,又无法停留在过去。潮汕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相对闭塞、人才流失等原因导致经济滞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广东省潮州市江东镇井美村,这里江水潺潺,灌溉着一方乡土;青石板巷,脚步声清脆作响;竹子四季常青,一片生机盎然。可若将这些温暖场景转化为客观陈述,那便是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人口流失严重且代际断裂。这些困境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正是这样的环境,既留住了乡村手工业者,也困住了他们。
一、悬浮的一代 —— 文化匮乏者的城乡夹缝生存
在井美村,手工业曾是女性唯一的出路。上世纪80年代,教育资源匮乏与重男轻女观念交织,女孩们被迫中断学业,接过母亲手中的缝纫机。村民峦姑姑的遭遇极具代表性:初中辍学后,她从零学起缝纫技艺,十年前偶然接触印度舞衣订单,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转型跨境电商,如今收入可观。但光鲜背后,是整整一代农村女性的无奈——当教育机会被剥夺,操持老手艺成为了最现实的生存选择。
如今,村里中年妇女大多重复着相似命运:日均工作10小时,时薪仅14元,却因文化水平受限被困在缝纫机前。她们隐约知道城市有更多机会,却因家庭责任与眼界局限选择留下,成为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悬浮者」。
二、白发编织的黄昏经济 —— 父辈手中未完成的生计算式
井美村的黄昏,属于那些佝偻的身影
74岁的刘叔守着传承四代的制面坊,每日凌晨四点揉面,一斤面粉仅赚1元差价;68岁的娜姨带领老姐妹们穿针引线,为日本客户制作手摇花边,却因原材料标准不符屡屡返工。这些曾被遗忘的技艺,支撑着村中数十户老人的生计,却难掩无奈现实:
父辈为补贴子女疲于奔命,
孙辈却连「手摇花边」为何物都不知。
三、托举的手与沉没的锚 ——手艺传承链上的代际漂流瓶
手工从业者的事业曾经一帆风顺,如今却在产业升级的风雨中飘摇。当工业化的潮水退去,露出的是沉没的锚,以及人们坚定不移地托举儿女跨越时代裂隙的双手。儿女们落在了新时代的彼岸,而手工从业者的小船却搁浅在此岸。
当年轻一代涌入城市,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危机。耀叔的理发店见证了两代人的挣扎——他继承父业却难在城市立足,最终让孩子远离乡村,却也亲手掐灭了手艺延续的火种。「托举的手」与「沉没的锚」,构成乡村手工业不得不面对的悖论。如何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保留传统工艺的活力,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四、在机器的轰鸣中打捞星光 ——乡村手工业存续的时代叩问
日本客户要求88%天然棉含量的纱线,娜姨却不知本地布料店的分级标准;流水线花边生产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老手艺人却无力升级设备。工业化浪潮下,井美村手工业者陷入双重困境:高端市场拼不过标准化生产,低端市场被廉价劳动力挤压。他们的生产方式仍以传统劳作为主,转型升级面临诸多现实制约。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认知差距。老匠人们用朴素经验对抗时代标准,却连产品质检报告都看不懂。当耀叔的理发店因年轻人流失难以为继,当娜姨为几批纱线奔波数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计危机,也折射出传统生产模式与现代化标准之间的衔接难题。
五、破局之道——给传统手艺一个喘息的空间
乡村手工业,如同暮色中的老纺车,在工业化的轰鸣声中缓缓转动。时代列车呼啸向前,扬起的尘埃模糊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如果没有社会的支持,它很有可能将沉没于变革的洪流。
但每一根银丝缠绕的绣线,每一道布满老茧的掌纹,都在诉说着不能割舍的故事。发展不应是冰冷的淘汰赛,而应是温暖的接力跑。让我们在追逐星辰的同时,也为守夜人留一盏灯——时代的发展不应以牺牲跟不上时代的人为代价。如何在前进的同时,兼顾那些在潮流之外艰难前行的人;如何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为夕阳产业的从业者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如何让乡村手工业者在变革的时代中平稳过渡……如何让传统技艺与现代文明温柔相拥、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1. 政策输血:让坚守者有尊严地活着
政府推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补贴乡村手工业者购买原材料、更新设备以及技术培训等。根据潮州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政府为符合条件的手工作坊提供税收优惠,降低其运营成本同时,对采用手工业产品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补贴,推动企业收购手工业产品,保留乡村手工业生存空间。针对年老的手工业从业者予以特殊补贴,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2.资源整合:打通传统与现代的任督二脉
加强乡村手工业者之间以及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建立乡村手工业合作社,促进从业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共享和业务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同时,积极引入外部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乡村手工业的现代化发展。
3. 传承保护:唤醒沉睡的乡土记忆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乡村手工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举办文化展览、传统技艺表演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乡村手工业的认知和兴趣。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乡村手工业的传承中来,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在时代的洪流中,井美村的手工业者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韧性与希望。他们或许困于城乡的夹缝,或许囿于资源的匮乏,但那份对技艺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却如暗夜中的星光,照亮了乡村的黄昏。从白发老人指尖流淌的花边,到中年妇女缝纫机上跳动的舞衣针脚,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承载着无声的匠心与深情。
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这些“逆流速生存”的守艺人,正是最动人的注脚。他们用坚守诠释了“劳动最光荣”的朴素信仰,用匠心回应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呼唤。而青年一代的深入基层与实践担当,则为这份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文化赋能,正让传统手艺在创新中重生。
新时代不会遗忘任何一份微光。当科技与人文共舞,当青春与乡土碰撞,我们坚信:手工业者的匠心终将化作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他们的故事也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路上最温暖的篇章。江水长流,匠心永续,这片土地终将因坚守与奋斗而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