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 | 寻根·焕新·致远 :中文系(珠海)以社会实践绘就文化自信青春图谱

Body

编者按

作为中山大学首批立项建设的第二课堂特色院系,中文系(珠海)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构建“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实践赋能”的育人范式。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我系青年学子积极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当青春遇见田野,当文化邂逅乡土,在第二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中文系(珠海)学子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调研记录变迁,用思考回应时代。从祠堂飞檐到田间地头,从生态保护到非遗传承,他们在实践中触摸中国大地的脉搏,书写青春与乡土交织的答卷;他们让典籍中的文化基因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青春动能,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方程式!

 

一、绿美中国·智绘振兴

1、新质生产力解锁绿色农业密码

刘佳欣同学深入本溪"和莓庄园"调研现代化农业发展。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该庄园坚持绿色种植理念,运用智能监测系统、水肥滴灌技术实现草莓标准化生产;突破地理限制成功培育南方水果,开发草莓干/酒等深加工产品,打造"农业+旅游"新业态;通过阶梯培训帮助30余名村民成长为掌握智能技术的新型农人。调研中,她深刻认识到科技赋能对传统农业的革新力量,见证"三产融合"如何激活乡村经济,更体会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生关系。这场实践既是触摸乡村振兴脉搏的生动课堂,也为青年学子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鲜活注脚。

 

2、沙海寻绿:大学生返乡 民勤治沙调查纪实

张诺梓同学深入甘肃民勤,参与青梭公益治沙行动。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创新“生态+产业”模式——铺设草方格沙障种植耐旱梭梭,植被覆盖率提升85%;“电商助农”带动700人就业增收5100万,开发公益旅游吸引5万志愿者共建生态林;引入无人机监测、植树机器人等科技手段降低治沙成本。实践中,她亲历风沙中铺设草方格的艰辛,掌握GIS监测技术,见证荒漠重现野兔踪迹的生态奇迹。这场与黄沙较量的返乡实践,让青年读懂“草方格里的中国智慧”——治沙不仅是种树,更是用科技赋能、产业造血激活绿色经济,在团队协作中淬炼出守护家园的青春担当。

 

3、生态优先,文旅赋能:民众街道融合发展新路径

丁琪、李姣、李思莹、朱思琪和陈晓勤同学深入中山民众街道调研乡村振兴新图景。通过走访发现:新建村打造万亩生态农田区(EOD),运用智能灌溉技术实现科学种植,并通过稻田观光、农事体验延伸旅游价值;蓬勃发展的果园产业将采摘研学、农家乐深度融合,形成四季飘香的田园经济带;新平村深挖农耕文化,打造研学基地与香山书房,用传统农具展览、劳动实践传承乡村文脉,构建起"耕读传家"的文化空间。调研中,团队见证科技赋能让土地焕发新生机,感受到"农业+文旅"创新模式如何激活乡村经济,更深刻理解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这场行走田埂的实践课,让青年学子触摸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二、守正创新·青春焕新

1、逆流速生存:乡村最后的手艺人

曾若涵同学走进潮州井美村,记录传统手工业者的生存图景。调研发现:缝纫机前的中年妇女日均劳作10小时时薪仅14元,74岁制面匠人守四代祖业日赚微利,手摇花边老匠人因标准不符反复返工……工业化浪潮下,乡村手艺陷入“高端拼不过标准化、低端挤不过流水线”的双重困境。曾若涵同学提出“政策输血+资源整合+文化唤醒”破局路径:设立专项补贴缓解老匠人养老压力,组建合作社打通产销链路,以非遗展演激活年轻传承力量。实践中,学生触摸到银针下的时代褶皱——那些佝偻身影既是被城乡夹缝困住的“悬浮者”,更是用匠心托举儿女跨越代际鸿沟的守护者。这场返乡行走,让青年读懂乡村振兴既要追赶时代列车,更需为传统留一盏温暖的灯。

 

2、从传统到现代的突围——青瓷筑梦:乡村振兴中景德镇产业升级与文化创新实践

吴瑛婷同学深入景德镇浮梁县,探访千年瓷都振兴之路。调研发现:三宝瓷谷通过“艺术+数字”融合吸引百余位陶艺家驻留,AR青花工坊让非遗技艺触手可及;御窑遗址用3D打印复原明代官窑残器,全息投影重现祭窑盛景;党建引领的“暖心路”工程切实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实践中,她关注到传统匠人面临技艺断层困境——72道釉里红工序难敌直播量产冲击,提出“IP跨界+数字活化+校地育才”创新方案:联动国漫设计青花纹样、打造VR古法制瓷体验、与陶大共建人才库。这场瓷窑旁的返乡行走,让青年触摸到“淬火成器”的深意——乡村振兴既要守住千年窑火的匠心,更需用新质生产力点燃文化传承的星火,在古今对话中谱写城乡共生的青花新韵。

 

3、青年介入与非遗演化:小长鼓舞传承创新提案

邓仁广、梁杏芬、黄嘉茹、王艺睿和周莹同学深入连州瑶安乡,聚焦省级非遗“瑶族高台小长鼓舞”展开调研。通过古籍研究、田野调查和传承人访谈,团队系统梳理了这项始于隋代的舞蹈文化内涵,亲身体验“八仙台共舞”的协作技艺,并发现其面临地理阻隔、人口流失与传播困境。结合专业优势,团队提出“新媒体传播+文创开发+校地联动”创新方案:策划非遗短视频挑战赛、设计“长鼓舞”主题盲盒、推动高校青年驻村助力数字化传承。实践中,学子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活化的时代价值——青年不仅是文化基因的解码者,更应成为创新表达的创作者。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传统鼓点碰撞青年创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生动注脚。

 

三、乡土中国·行稳致远

1、百年会同,古韵新风

范皓云同学走进珠海会同古村,探寻这座岭南古村落的振兴密码。通过走访莫氏宗祠、碉楼街巷,他梳理出莫氏家族三代人“实业兴邦”的香山传奇;见证古村活化新貌——三街八巷里传统建筑变身文创空间,新春市集与咖啡厅交织着古今烟火。团队重点调研了该村“百千万工程”实践:通过老屋修缮、校地共建引入文旅产业,打造“大学小镇”实现年增收500万元;以绿道公园、画家村等生态文化项目重塑乡村肌理。这场行走在青云桥与新建楼栋间的实践,让青年读懂古村如何用“修旧如旧”守护乡愁,更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既要赓续文脉,更需以创新激活沉睡资源。古村不古,正书写着湾区乡村现代化治理的春天故事。

 

2、乡村筑梦兴沃土,围屋传韵续客章

曾琬茹同学在梅州开展返乡实践,探寻客家文化传承现状。通过走访发现:高铁贯通让古村迎来发展机遇,新旧建筑和谐共存——村民搬入小洋楼仍精心维护祖屋围龙屋;传统舞龙舞狮面临传承断层,青年团队创新提出“街舞+舞狮”跨界传播方案;宗祠文化绵延不息,“三省堂”“豫章堂”等堂联堂号承载着曾子家训、科举文脉等千年智慧。实践中,她既见证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态治理成效,更深刻体会到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作为青年讲述者,她以镜头记录祖屋楹联的哲思,用新媒体思维活化非遗传播,在祠堂香火与高铁轰鸣的交响中,读懂守护文化根脉的时代意义——新故相推的不仅是屋舍,更是文明赓续的接力。

 

3、上县村记:在祠堂飞檐之间

伍文情同学深入调研廉江市上县村的黄氏大宗祠,发现这座重建于2017年的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缩影。调研中,伍文情感受到宗祠文化的韧性:村民黄老板捐资重建祠堂,还设计文化楼,坚信“祠堂在,根就在”。十二道未抹灰的砖缝,等待游子归来填土,诉说着浓浓的乡情。现代村委会成员的耐心服务,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宗祠文化并非静态的历史符号,而是乡村振兴中“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从宗族血脉到文化血脉,从祖先崇拜到精神传承,祠堂在岁月中生长,成为乡村最坚韧的智慧之花。

 

下面,让我们一睹活动颁奖风采以及系级获奖名单吧——

一等奖    

刘佳欣  

《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本溪绿色农业发展——以张其寨乡“和莓庄园”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曾若涵  

《逆流速生存:乡村最后的守艺人 —— 基于潮州市江东镇井美村手工业者的调研报告》    

吴瑛婷    

《从传统到现代的突围——青瓷筑梦:乡村振兴中景德镇产业升级与文化创新实践》

 

二等奖    

邓仁广、梁杏芬、黄嘉茹、王艺睿、周莹

《青年介入与非遗演化:大学生视角下连州小长鼓舞传承创新提案》    

廖姝颐 

《手工艺与红色文旅的双向赋能:以遂川“木巷街”的红色文旅改造为例》  

张诺梓   

《沙海寻绿:大学生返乡民勤治沙调查纪实》    

范皓云   

《百年会同,古韵新风——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文化寻根·创新未来”总结报告》

 

三等奖    

丁琪、李姣、李思莹、朱思琪、陈晓勤

《生态优先,文旅赋能——民众街道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姚进梅    

《杨坪村布鞋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曾琬茹    

《乡村筑梦兴沃土,围屋传韵续客章——“返家乡”社会实践报告》    

刘子皓 

《记住伞头秧歌,记住乡愁——寒假返家乡活动总结报告》    

陈钰子 

《家乡的金色回忆:泥炉匠人的坚守与烟火》    

伍文情   

《上县村记:在祠堂飞檐之间》 

 

优秀奖    

肖明欣 

《做家庭影像的裁缝师——从全家福察乡情民情》    

黎俊昌 

《绚丽壮锦:广西壮族文化的织就华章》  

朱慧轩

《“文化寻根,创新未来——讲好家乡故事”调研总结报告:聚焦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内莞镇九连革命老区》    

陈添意  

《讲好家乡故事,助力乡村振兴——李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玉冰清    

《桂林灵渠文化与产业发展调查总结报告》  

李成橙 

《北川擂鼓镇田坝村豆腐产业调研与乡村振兴探索》    

毛馨平   

《糍粑香里话团圆》    

罗昕

《赓续多元海洋文化 引领蓝色经济未来》 

蓝钰津    

《田园新梦:乡村的华丽转身 “文化寻根·创新未来”——讲好家乡故事》    

黄琬轲  

《施甸县山脚村村情民情调研总结报告》 

李灵雪 

《青春的脚步,家乡的呼唤——返家乡环保与公益服务实践报告》

 

中文系(珠海)的青年学子在返乡实践中孜孜不倦地追问:如何让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生机?如何让乡土文化在城乡融合中延续根脉?答案藏在青云桥下的流水里,藏在祠堂砖缝间未抹灰的乡情里,藏在非遗短视频的点赞声中,藏在荒漠重现野兔踪迹的奇迹里。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对话,不仅让学子读懂了乡土中国的坚韧智慧,更让他们的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绽放。未来,更多青年将以梦为马,用行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