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人 | 杨蓓:跨洋问道,言传身教
Body
编者按:十年光景,春风化雨。文珠的讲台上,一代代中文人以言传身教之姿,守望学问,滋养心灵。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将青春与热忱倾注于三尺讲坛,也在时光中沉淀下自己的教学生涯与心路历程。此刻,让我们聆听他们的讲述,回望十年共行的岁月,致敬每一份在教与学中静水流深的坚守。
本期采访教师
杨蓓教授,语言学教研室主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后赴美于爱荷华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专业:第二语言习得)。毕业后任职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2018年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引进。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语言习得、言语感知和产出、语音学,主讲《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要》《汉语方言调查》等课程。
一、中西融汇
Q1:从美国高校到中大文珠,您感受到最显著的教学/科研环境差异是什么?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您的工作方式?
我觉得学生之间的差别挺大的。中大的学生,尤其是文珠的学生非常好,本身功底都很不错,学习踏实,上课认真,对老师也很有礼貌。比如,经常会有学生恭敬地向老师问好,上课结束时以鼓掌感谢老师,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也显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我都想,学生这么好、这么努力,我也应该好好地备课、好好地教。
在工作方式上,美国高校更注重务实细致,国内则偏向提纲挈领。我将美国的一些教学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学生接受度很好,效果也不错。我在这里投入教学的时间可能比科研更长,但心情很愉快——多做点不要紧,关键是要做得开心。
Q2:您同时拥有深厚的本土学术背景(复旦中文)和海外研究经历。这种独特的学术背景,在您于文珠的教学、科研以及指导学生过程中,带来了哪些不同的视角或优势?
因为我在复旦和国外都读过书,所以我回到这里教书时,比如上《语言学概论》课时,就觉得教材上很多的内容跟我自己的想法不太一样。后来就萌生了编教材的想法。
国内的教材一般写得比较难,哪怕是入门的书。威斯康星大学使用的语言学教材比较易懂,入门的教材其实需要这样。易懂并不表示浅显或者作者没有水平,而是作者消化后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知识。
我觉得国内需要一本适合中文系学生的语言学教材,用西方的理论框架让学生了解语言学,同时与《现代汉语》课程有所区分。所以我设计的《现代汉语》课是从汉语言学的角度讲解我们传统怎么研究汉语的;《语言学概要》则从西方语言学的角度关照汉语的研究,当然不主要是看汉语,还包括其他语言,可以有一些观念上的更新。基于这些思考,我编了一本《语言学概论》,预计今年会出版。
二、砼筑心桥
Q3:作为见证学系从初创到壮大的首批教师之一,哪件与文珠相关的事令您最有“里程碑”之感?
大湾区语音与言语处理实验研究基地的建成与揭牌算是一件重要的事,因为能有我们自己的语言学实验室是很不容易的。实验室占地120平方米,还配备了造价十几万的隔声室,从2019年文珠还在红楼的时候,这件事情就开始规划了,系里的主任和书记,行政老师、专兼职老师,以及我的研究生等都贡献了很多力量。
比如疫情期间,我在美国,当时新买的设备是先寄到我的博士生的家里,恢复正常教学后她又自己想办法找车把设备运回来的。记得着手建实验室的时候,海琴6号还在建设中,我就跟行政老师一起去看过现场,讨论过实验室放在一楼比较好,因为隔声室非常重。从钢筋水泥到最后建成,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还是很不容易的。
三、课堂内外
Q4:您的研究领域(如二语习得、方言学)往往需要连接课堂内外。在带领学生进行语言调查、社会实践或应用研究方面,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师生互动故事?
去年去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的那一次,让我比较吃惊,所有学生的“presentation”都做得非常好。我原本担心,因为港中文设有专门的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师资很强,而文珠是语言文学的联合培养,我们的语言学课程相对较少,可能会弱一点。但同学们都做了充分准备,从研究内容到展示逻辑都很出色。我当时觉得挺自豪的,一点不比港中文的差。
Q5:建系十年间,您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是否有明显的演进?是什么促使了这些变化?文珠的学生给您带来了哪些教学上的启发或挑战?
我前面提到文珠的学生都很好,我自己也应该更用功一点。我在美国和中国都教过,觉得两国的学生差别蛮大的,但是教学方法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任何方法都可以,关键要适合学生,要能够把学生教会。这也取决于个人,一方面要适合学生,另一方面也要适合老师。
首先就是要因材施教,看学生的反应。有些学生可能喜欢听一些比较实在的东西,有些学生可能喜欢听一些比较有趣的东西,每个班级还不太一样。我觉得教书,不管教的是难是易,自己首先要理解,如果不理解,就可能讲不清楚。如果能够用简单的话讲出来,基本上是理解得比较透了。所以说教学相长是很有道理的。年轻的老师如果去教一门基础课的话,自己在学术上也会有很大的进步,因为讲课的基础在理解而非照本宣科,主动理解往往比他自己学一遍还要透彻。
我在美国的导师教书时鼓励学生问问题,因为问了以后他就知道学生哪里不懂。他跟我说:“学生来问问题说没听懂,不是说学生学的不好,也不是说我教的不好,只是我教的方法不适合学生。那我就换一种方法再说一遍,如果不行就再换一种,直到他能听懂为止。”这种理念对我影响很深。
Q6:您的研究常关注方言保护与语言技术应用,珠海独特的跨境文化环境是否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珠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多语言、多文化交融的特点,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独特视角。比如方言保护项目和语言景观的研究,就能够借助这一地缘优势,关注到跨境语言变体和语言接触现象,这是在内陆城市难以获得的研究条件。
四、寄语展望
Q7:对于有志于在语言学或相关领域深造的文珠学子,您会基于自身的学术经历,给予他们哪些关键的建议?
首先,我觉得应该多读一些语言学的著作和论文,尤其是一些前沿的论著。因为中文系的很多课是文学方面的,学生们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也比较少,所以他们写论文的思路都是偏文学的。除此之外,相较系统性的书籍,期刊的论文更新得比较快,可以看到一些最新的东西,这对同学们研究前沿课题有很大帮助。
其次,也要经常与老师保持沟通,多参加系里的一些讲座、语言学会议等。可以借此看看现在领域内是什么样子,大家都在做什么研究,从而判断自己想做的学问在学界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Q8:如果请您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文珠十年,您会选哪三个?
我想用筚路蓝缕、持之以恒、蒸蒸日上这三个词来概括。在系里工作的这几年,我觉得文珠的建设是非常艰辛的,但是不管有多困难,大家还是一起努力,持之以恒地让它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很多欢乐的体验。正因为一同经历过这些,所以我相信文珠以后一定会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