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人|贾智:远渡重洋求故典,长居南粤著新章
Body
编者按:十年光景,春风化雨。文珠的讲台上,一代代中文人以言传身教之姿,守望学问,滋养心灵。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将青春与热忱倾注于三尺讲坛,也在时光中沉淀下自己的教学生涯与心路历程。此刻,让我们聆听他们的讲述,回望十年共行的岁月,致敬每一份在教与学中静水流深的坚守。
本期采访教师
贾智,天津人,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师从音韵学家高山伦明教授,主修音韵学、文字学、文献学,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古汉语、近代汉字、古文献。研究领域以中古韵书、中古字书、唐代字样、佛经音义为重点,以我国传统语言学经典发展史与传播史为主线,拓展为汉语汉字传播研究(域外汉字音研究、域外汉字研究)、日藏古籍研究、敦煌写卷研究以及文化传播研究,在中日汉语语文辞书、佛经音义等研究领域成果比较丰富,在古籍数据库建设、海外汉学专著译介等方面也有所建树。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珠海)系副主任。英文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Character Studies》主编秘书,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理事。
一、肇始之思
Q1:是什么缘由让您选择来到中山大学珠海中文系(文珠)并留下来参与学系建设的?
我选择来到文珠,首先是出于对中山大学的敬仰。中山大学传统学科实力雄厚,尤其是中文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许多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在入职中山大学之前,我一直在日本九州大学留学、工作,两校长期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留学期间,我便拜读过中山大学多位名师的著作,内心深感钦佩,一直渴望能有机会来到这里工作,时时向诸位前辈请教。
我主要从事文字、音韵、训诂、文献等传统学科研究,在日期间致力于挖掘日藏汉文古籍,特别关注中日语言接触和汉字海外传播的研究。珠海是一座开放且充满活力的新兴特区城市,中山大学在此设立校区,本身就体现了对国际交流与学科交叉的重视。文珠的学科建设注重国际化,系里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经历,许多教师的博士学位是在海外获得的。文珠的人才培养强调跨学科,例如在华文文学研究中融合历史与文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结合文艺学理论,这种交叉融合极大推动了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可以说,文珠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念与我的学术追求、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因此我最终选择留在文珠。
同时,系主任朱崇科教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吸引了我。初次见面时,我们聊了几个小时的学科建设和平台发展,没有半句闲言碎语。他像鲁迅先生一样,纯粹、直率、爱憎分明,既有批判精神,又充满活力——他还热爱跑步,经常参加马拉松,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了整个学系。他就像一位“领跑者”,既能把握大方向,又能激发团队的斗志。
此外,文珠人努力拼搏的工作态度以及“小红楼”人心向学的治学氛围更深深打动了我。文珠中的青年老师居多,大家干劲十足,每周都会举办名家讲坛、前沿讲座、学术沙龙等等,学术活动非常丰富。坐落在凤凰山脚下的“小红楼”会议室每晚灯火通明,讲座常常爆满。有的学生来晚了,便挤不进满满当当的会议室,索性就倚着门框聆听讲座。
作为一个传统的天津人,远赴广东工作曾让家人不舍。但我最终选择来到广东、加入文珠,正是因为这片热土能让我发挥所长、不断成长。在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发光发热,实现个人与平台的共赢——这对我来说,或许就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Q2:您曾经提到文珠起初过渡期的师资困难问题,能分享一下您的感受以及最终是如何克服难关的吗?
首先,要感谢广州校区中文系的大力帮助。我刚来文珠时专任老师不多,每位老师都要上五六门课,备课、授课任务很重。在文珠最艰难的时刻,广州校区中文系多位老师伸出援手,每周往返广州和珠海两地帮我们代课,这份情谊令人感动。
其次,还要感谢文珠的特聘研究员、博士后老师们的无私付出。当学系面临师资困难之时,青年老师们挺身而出,主动承担了一部分本科生课程的授课任务,解了学系燃眉之急。
再次,还要特别感谢张文澍、周建渝、黄子平等几位讲座、高年资教授。他们不仅积极投身教学,还会主动旁听年轻老师授课,并在课后给予悉心指导。这种关怀与指导对文珠青年教师的帮助很大。
最后,文珠的发展也得到了兄弟院系的广泛支持。我们与珠海校区的历史系、哲学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翻译学院、旅游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以及同在凤凰山脚下的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等单位均保持着密切合作。在我系举办“新文科与中华经典海外传播”系列讲座、“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跨学科研究”系列讲座时,各个兄弟院系频频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获得了来自各方无私、热情的支持。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大家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互助与奉献精神,十分难能可贵。这种独特的情怀与风骨,是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回顾文珠的发展历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Q3:您曾经留日学习工作十余年,现在又在远离故乡的南方工作生活,您觉得这样的“大回环”对您的人生理念和教学工作有什么独特的影响吗?
在人生理念方面: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思维模式上,留日经历都让我开阔了眼界。每个国家都有其长处与短处,亲身体验另一种教育制度是非常宝贵的经历。这段经历让我能够跳出学术研究的既定框架,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同时,它也培养了我的批判与反思能力,让我能以中国传统教育背景为基础,观察、对比和思考日本教育及学术体系的特点,在总结我国教育优势的同时,也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
留日经历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许多人认为古日语是日本古人独立创造的,实则不然。古日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痕迹。日语的形成与演变,本质上是一部日本民族吸收和内化汉语的历史。日语史最大特点就是先吸收、模仿,再改造、内化,汉语对日语的演变、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我国语言学经典——《切韵》,作为一种汉语范式、正音传统和先进文明的象征,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体现,也深刻影响了日语音读的规范化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日藏古籍,探寻其中记载的汉字汉语,就像是追随古人的脚步,探寻中华文脉在海外的传播历程。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始终致力于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核心资源,尤其注重域外汉文文献的教学价值挖掘与教学化重构。日藏古籍与敦煌写卷作为保存魏晋以来方音、俗语、俗字的重要宝库,成为推动中古汉语、俗文字学、写本学、域外汉字研究等新兴学科进入课堂的重要抓手。
基于在日研究经历与专业优势,我着力推动学科交叉理念与国际化视野在课程体系中的深度融合。通过系统开设《域外汉字研究》《域外汉籍研究》《中古辞书与汉字汉语》等研究生特色课程,并修订《文献学概论》《古代汉语》等本科生课程大纲,增设“人工智能”“域外汉籍”等前沿模块,构建了传统与创新并重、基础与前沿兼顾的课程结构。
其次,为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我牵头举办了中山大学“域外汉文文献语言学工作坊”(共三届)、中山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工作坊”(共两届),承办了第三届“跨文化汉字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2024年我牵头举办的“汉字汉语与域外文献”研究生国际夏令营,邀请了全球汉语言文字学专家授课并设立青年学者奖,搭建了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平台,使学生在参与国际对话中提升了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
我所推动的教学改革在努力强化学生对传统语言学、文献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培养其跨学科视野、国际交流能力与创新精神,希望能够为培养具备扎实学术功底、前沿技术适应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文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二、人才培养
Q1:您也提到了如今大热的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一定的焦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您认为文珠的教育方案会相应地做出什么变化?
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AI从前沿技术逐渐成为常用工具,这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需要相应调整。
首先,中文系需要建立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关键在于,我们应当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技术。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不是“数字人文”,而是“人文数字”——不是先看数字技术能做什么,而是先明确中文学科要解决哪些核心问题。
例如,古籍图像处理一直是文献研究中的难题;古代汉语和汉语史研究中对文字、语音信息的提取与识别也亟需新技术的支持。这些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方向。我们应主动要求AI帮助我们解决以往难以突破的课题。
因此,文珠的本科教育将更注重引导学生挖掘语言、文学乃至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核心特质与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献学+AI”“语言学+AI”“文学+AI”等课程建设。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课程是为了解决中文学科的问题而借助AI,而不是让中文学科去迎合AI技术。
我始终相信,中文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满足精神追求,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中文学科不是批量生产蛋糕,而是为蛋糕点缀草莓——我们塑造的是深度、美感与人性化的体验。
所以,面对AI,同学们不必过分焦虑,但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例如,机器翻译或许能实现“信”与“达”,但“雅”的境界——文学的素养与优雅的表达——仍然需要人来完成。文珠的教育正是要帮助大家夯实专业基础,培养这种AI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让同学们在未来不仅能适应时代,更能引领潮流。
Q2:您曾经提到学生要找到独特的视角、别人不可轻易替代的研究方向,但是如今许多同学可能对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感到迷茫或者趋同,请问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首先,教师们应在课堂上多做一些努力,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至少抽出10%-20%的时间专门介绍学术前沿动态。此外,教师还应主动将学生纳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带领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我特别重视人才培养,这个时代的学生在技术层面和动手能力上完全可以超越我们,完全有能力参与科研活动、接受科研训练。
高松校长一直强调“知行合一”,课堂听讲收获有限,一定要动手实践、锻炼能力。大家要有意识地重视平时的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这是我特别想强调的。例如,大一入学时布置的50篇作文,我建议同学们在细读经典的基础上构思主题,其中至少5到10篇应追求学术性,不能都写成读后感。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这样的能力,既然能考入中山大学,就已经证明了你们的优秀。关键在于要有意识地去尝试,一方面靠老师鼓励,另一方面如果对某个学科感兴趣,也要主动向老师请教。
三、未来展望
Q1:最后,站在十年的新起点上,您对我们文珠的未来有怎样的展望?
站在十年的新起点,我对文珠的未来有几点展望,这也是朱崇科主任强调过的方向。
首先是国际化。高松校长在今年全校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广州作为千年开放城市,中山大学应持续深化国际化办学,这是我们文珠必须坚持的方向。
其次是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依托校区资源。例如,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就在我们身边,文珠应直接与这些工科学院合作,这种跨领域的融合非常关键。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南方软件园、清华科技园等周边研究基地,深入思考文珠的需求、目标与价值创造。
第三是特色化。文珠已经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许多特色,最重要的是具备全球眼光,培养真正与国际对话的能力。
第四是跨学科。学校很早就开始布局跨学科发展。我们所在的海琴六号文科大楼,楼下是历史、国翻、国关,旁边是哲学——这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跨学科环境。我们应不断努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文系,践行新的办学理念。
学校目前已为我们配备了相当规模的师资力量,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我相信到二十周年系庆时,我们的专任教师数量至少会翻一番,甚至达到三倍。届时,文珠将不仅年轻有活力,更会展现出沉稳、成熟的崭新气象。
当然,我们仍在摸索前行,全国范围内可借鉴的经验不多,但正因为我们走在前面,敢于闯出新路,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相信,文珠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