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十载 弦歌不辍 | 全国中文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圆满召开
Body
值此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10周年大会之际,为深度把握中文学科前沿动态,进一步推动中文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2025年10月18日,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举办的“全国中文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20余所高校中文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会,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首先以“洞察人性,书华淑世”为主题,全面回顾了建系十年来的创业历程,并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展示了中文系(珠海)在“国际化、跨学科、个性化”发展目标下取得的丰硕成果。朱崇科教授对学校的支持、兄弟院系的帮助以及文珠师生的努力表示诚挚的感谢,并期盼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为中文学科发展建言献策。
会议分两场进行,与会专家从自身研究方向出发,围绕中文学科的守正创新、时代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交流,为推进中文学科在新时代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意见。
一、十周年大会主题报告
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前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游俊豪教授向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建系10周年致以热烈祝贺,游俊豪副教授简要介绍了南洋理工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变革。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系主任潘铭基教授从中国古代哲学核心概念“知行合一”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蕴含的道德使命与社会担当。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以宏阔的学术史视野,梳理了中文教育目的与文学观念的演变轨迹,揭示了中文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内在发展逻辑。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程苏东教授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平台建设为例,分享其在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交叉学科学术共同体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二、全国中文学科发展论坛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童岭教授从1902年“壬寅学制”到世界古典学的话题出发,细致梳理了中文学科建制化的开端及其演变,介绍了南京大学在推动古典学研究方面的努力,最后就如何有效阅读中外经典提出了系列方法论建议。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于亭教授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经济下行背景下全球中文学科面临的挑战切入分析当代高等中文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强调中文学科教育需平衡“推十合一”,在接纳数字思维的同时守好古典传承底蕴、涵养批判思维,在机器时代更好地引领人类的心智生活。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人文学院欧阳友权教授聚焦“特色立院,差异发展”主题,分享了后起中文学科建设的相关思考。欧阳友权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南大学中文学科以网络文学研究为突破口,构建起立体“学-研-产”的完整体系,从而提升学科影响力、助力院系发展的实践路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赵京华教授将中文学科置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宏大历史进程与当代困境中审视。赵京华教授回顾了人文学科面对自然科学冲击的历次突围尝试,进而呼吁中文学科发展应保持定力,回归“人文化成、陶冶性灵”的本源,坚守文学的自身特点,发挥文学本身的特有作用,避免过度工具化和盲目附和。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国语国文系金贤珠教授围绕韩国延世大学历史沿革、培养发案及课程设置、教育目标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韩国延世大学在推动韩国语言、文学、文化融合教育、应对社会变革与社会问题以及国际研究交流方面做出的努力,并分享了国学研究院下属研究所特色化发展、前沿学术议题研究的相关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文澍教授针对“理进文退”的现实挑战,就中文学科如何生存与发展提出了系列深刻思考。张文澍教授从文科发展背景、师资水准、教学法问题等角度为中文系(珠海)古典学平台建设提供了宝贵建议,并强调应在坚守中探索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中文系系主任姚建彬教授重点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面向新文科建设需求而设计的“数字人文”微专业实践方案。姚建彬教授详细阐释了该微专业的定位优势、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等基本情况,并分享了以“VR古籍项目”、“学术汉语语料库建设”等为代表的项目实践与工作坊教学模式,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深度参与人文研究与人才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马东瑶教授聚焦新文科视域下中文拔尖人才培养的主题,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拔尖2.0基地关于学科交叉和国际化培养的建设经验以及以元典精读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探讨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时代的积极回应。
会议下半场,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助理院长张月教授对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尤其是中文系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重点分享了研究中心跨语言文化的教研成果和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多样性学习环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禤健聪教授从岭南文化的独特性与中华文化的联结切入,分享了在建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背景下基于粤语语料库的岭南文化标识提炼,提供了自上而下的实践与经验与自下而上的原理与思路相结合的互证方案,讨论了技术赋能粤语研究的可行性。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李无未教授讨论了中文学科从“内向性话语”到“全球性对话”的重新定位,从“本土化阐释”到“数智赋能阐释”的智能化重构,从“借鉴构建”到“自主化创建”的转型,展望全球化智能化自主化有机结合的“新中文学科”发展方向。
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辉教授从古代汉语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AI翻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切入,分享了AI时代“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优化思路,指出要在不放弃培养学生文本细读、判断是非等基本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AI技术优势,实现教学相长。香港都会大学教育及语文学院院长钱志安教授以融合教育为例,从融合教育面对的语言现象切入,分享了汉语语言学研究在言语评估和治疗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和价值,并介绍了学院响应国家的特殊教育政策而创设的言语科学及儿童语言障碍(理学硕士)课程及其特色。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陶寰教授聚焦汉语方言学,简要回溯了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语言学发生新变化背景下交叉学科的交融角度,并强调把汉语放在世界当中考察,加强类型学研究。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忠敏教授从语言学的内涵和国际上跨学科发展动态切入,聚焦语言学科的核心专业知识及应用技术,讨论了语言学科的发展方向,介绍了复旦大学“神经语言学”本科学程计划和课程特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中文系张维佳教授从全球化和科技浪潮的时代背景切入,具体分析了当今语言研究的现状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分享了新技术视域下中国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
会议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本次全国中文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是我系建系10周年的核心学术活动,与会专家的宝贵经验与建议不仅促进了兄弟院校间的深度协作,更在新文科背景下为我系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探索中文学科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关键指引与重要参考。未来,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将以此为契机,守正创新,积极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培育具备多元视角与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继续推动中文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