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珠海)第一届“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工作坊”会议精华(二)

1

Body

   2017年11月5日上午,在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办公楼海滨红楼十五栋,“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工作坊”进入第二天的会议议程。在两大场次各分三个小组进行研讨,与会学者的演讲激情洋溢,讨论环节也十分热烈。

第一场

第一组

主持人:周于飞    评议人:夏令伟

   首先,中山大学的彭建楠老师以《词体与20世纪前期新民族音乐的发展》为题发表讲演。他谈到在20世纪前期中国音乐变革与发展进程中,词体的音乐价值和文学价值得到了反复考量。夏令伟认为该文选题宏大,但对学术史的梳理不够,界定不够清晰,对材料的解读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1

   第二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宋溟老师以《“情性”流变中的“文体”——徐复观论〈文心雕龙〉中的“文体出于情性”》为题发表讲演。她认为徐复观的“文体”观是浪漫主义文学观念和康德哲学相结合的产物,徐为“复文体含义之旧”所做出的努力,在与不断变化的“情性”内涵的纠缠中,结局是失败的。夏令伟提醒她可以关注徐复观形成该文体观的原因。

1

   第三位,国防大学的王波老师以《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观念在现代中国的自觉、界定与优胜》做了讲演,他谈到中国传统著作中没有“文学批评”,只有诗文评之类,而从“Literature Criticism”翻译而来的“文学批评”问世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大多借鉴西方学说,对什么是文学批评的学科属性语焉不详。我们应反思这种“以西方观念为范围选择中国的问题”的学术范式。

1

   第四位,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的杨亿力以《进士行卷与宋初诗坛》为题发表演讲,他谈到唐末五代的苦吟诗风与摘句批评沿袭至宋初,并且对当时的行卷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从宋初行卷诗的解读中,我们可窥探文学趣尚对于科场风气的重要意义。

1

   最后,徐州工程学院的蒋成德老师做了以《论孔子的“思无邪”与其中和美学思想》为题的讲演,他谈到历来对“思无邪”的解释或说是“思想纯正无邪恶”,或说是“不虚假”,这些都不准确。孔子从其中和美学思想出发对诗乐(文艺)的评价,也是其中庸哲学思想的反映。夏令伟认为该文存在缺乏新见的问题,另外在小标题方面亦可斟酌一下。

1

 

第二组   

主持人:高明祥    评议人:桑海

   首先是中山大学的唐可老师讲述《钱钟书对“意内言外”说的评价及其词学史意义》。他认为:当回顾二十世纪的词学批评史时,钱钟书是不应忽略的重要存在,其意义值得充分挖掘。桑海对唐可从动态角度展示钱钟书的思维变化的脉络,完整表达钱钟书的思路,揭示钱在词学史上的缺位状态表示赞赏。

1

   接着,中山大学的郑莹老师以《初明作家流寓与诗坛格局的演进》为题作报告。她谈到了初明作家流寓中原的情势状貌、初明作家在中原地区的文学建设以及初明流寓作家与诗坛格局的演进,且强调明初文学并不是现在认为的明初五派的刻板印象,而是一个流动的真实的问题。蓝青博士敬佩此文格局之大,材料之丰富,并提醒:题目中的流寓方向不够清晰;文章对现象介绍得多,但具体原因却不够丰富。

1

 

第三组

主持人:彭敏哲    评议人:周景耀

   首先发言的是南阳师范学院和希林老师,他以《新发现孙人和<词学通论>及其价值》为题,谈到孙氏和吴梅两人所做《词学通论》异同,提出二者存在着内在联系。和老师对于此书中的批注颇为看重,认为对于本书研究有很大价值。接着介绍了孙氏对李白词、柳永词的独特见解,总结了该书重要的文献价值及历史意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黄阿莎老师在《世乱时期沈祖棻怀人组诗中的诗歌记忆与人文世界》的发言中,以沈祖棻1973年写就的《岁暮怀人并序》七言组诗为切入点,讲述了有“当代李清照”之称的沈祖棻及其同仁在特殊时期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对其丈夫程千帆所做笺注加以评析,提出沈氏诗作继承传统现实主义风格,可称“诗史”遗音。

1

   随后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江晓辉老师做《林庚白的“矛盾”诗学及其意境论的时代意义》的讲演,他提出旧体诗人林庚白在诗作中最早开始以“矛盾”诗学为核心,研究旧体诗如何反映新时代和表现现代社会,林庚白的诗学无疑具有启发性。

1

   第四位发言人是清华大学李裕政老师。他以《“早年感慨恕中晚”到“中岁流落爱少陵”》为题,讲述了冯至的唐诗观大致以上世纪三十年代为节点,发生了从中晚唐到杜甫诗的转变,此与传统有离合之处,显示出古典文学基因在新文学人物身上的延续和变化。周景耀提出可以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探究其观念转变原因;李雪莲老师则认为应该打破古典与现代的专业壁垒,全面把握冯至的文艺思想。

1

   最后是中山大学姚鹏举老师《任中敏先生的词学研究理念及意义》的讲演,他提出任中敏的词学研究有重视文献资料、方法论严密、立足整体等一贯特点,并且以研究敦煌曲为重要节点,开始由主文转向主义,将词学研究置于整个宋代社会环境之下。这种会通性的研究,被姚老师认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1

 

第二场

第一组

主持人:杨亿力    评议人:陶文鹏

   第一位发言的是韩国岭南大学的何素雯,她的题目是《韩国词话的言说方式与议题设置》。她从韩国词话的言说方式、内容、议题设置展开了梳理和探讨,亦谈到在词的审美方面,韩人对词的婉丽特质谈论得最多,体认最为深刻。陶文鹏教授认为这篇文章对我们了解韩国的词话很有价值,可以深入挖掘。

   第二位是重庆师范大学的李旭婷,她以《题诗上画对题画诗和绘画发展的影响——以南宋为中心》为题做了讲演。她谈到南宋是重要的也是最早的题画诗较多题于画上的阶段。题画诗在经历了南宋题诗上画这个阶段后,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题画”诗,影响了之后中国画“诗书画一体”的独特品格形成。

1

   第三位中山大学的王卫星,其论题为《同调阐释法的创制与应用》。同调阐释法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以词释词”,目的是发挥传统“以词论词”批评方式在词调研究上为前人所忽视的独特优势,让词调现身说法。陶教授认为王卫星老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探索值得肯定。

1

   第四位西南科技大学的周于飞以《关于网络旧体诗词研究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前瞻》为题,谈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对网络旧体诗词的研究,处于梳理文献和对诗人及作品进行专题研究的初期阶段,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1

   最后,中山大学的夏令伟以《论〈粤两生集〉的成书及价值》为题做讲演,他谈到《粤两生集》的作者潘、麦二人的诗词作品有稿本、报刊所刊者、词选所选者三种早期存在形态,可视为《粤两生集》的“前形态”。他具体谈了二人诗词从不同角度折射了时代剧变之下的士人随理想沉浮而变化的心态,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

1

 

第二组

主持人:唐可    评议人:黄浩然

   第一位发言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明祥,他的题目是《论谭献推尊词体的诗学视阈》。他从四个方面,即“词之起源,追溯《诗经》”,“词之批评,将诗说移植到词说”,“在‘诗史’观下,考察‘词史’观的意义”,“在以诗喻词的方法中,探求词法与词之历史”说明谭献既借助于诗体来提高词体的地位,又欲摆脱诗体,使词体保持其美感特质与独立性。

1

   第二位发言的是中山大学(珠海)的张伟老师,她的讲题是《论<沧浪诗话>与诗学教育之关系》。她开宗明义地指出:严羽的《沧浪诗话》通常被视为宋代诗学批评的代表性著作,但从言说对象、体例安排和客观效果来看,此书亦可被视为诗学教育的教材。她通过对《沧浪诗话》文本的细读和对后世影响的分析,考察《沧浪诗话》与诗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1

   本组最后一位发言的是澳门理工学院的桑海先生。他将自己感兴趣的《胡适日记》中涉及词的部分做了分享。他关注比较早期的胡适思想,重点介绍胡适对词的看法,提到了胡适的文体进化观,“词是诗的进化,曲是词的进化。”

1

第三组

主持人:江晓辉    评议人:姚鹏举

   本场由彭敏哲老师的讲题《稊园诗群及其诗歌活动考论》开始。她详细介绍了稊园诗群的形成过程和主要人物谱系,随后讲述了该诗群逾百年的风格演变和影响浮沉的发展历程。彭老师表示稊园诗群体现出20世纪文人浓郁的群体创作意识,实现了旧体诗词的百年代际传承,为旧体诗词之承续起到积极作用。

1

   而后发言的是清华大学严程老师,她的题目是《张䌌英<国朝列女诗录>钩沉》。她谈到张䌌英《国朝列女诗录》的体裁和此书与其闺友沈善宝所著《名媛诗话》的联系,指出此书为女性诗歌总集,并通过多种资料考证,得出沈氏《名媛诗话》尚在张氏此书之后的结论。

1

   最后由宁波大学周景耀以《如何“将中国还给中国”?——朱自清解诗方法与中国诗学阐释传统》为题做讨论收尾。他主要探讨了朱自清“诗多义”的理论与中国传统的解诗方法之间的差异。他指出朱自清力求科学客观的分析之做法,在朱氏研究宋诗及其他时代作品中多有体现,并认为朱自清诗学思想源自西方瑞恰慈理论和中国古代“诗无达诂”观念,但因过分强调客观性而与传统解诗精神相悖。姚鹏举老师对此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研究传统文学应该用中西方眼光共同审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