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眺望大学路

Body
2017年11月24日晚,在珠海校区教学楼C305,古南永副教授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眺望大学路”为主题的讲座。讲座贴近生活而兼具理趣,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古南永老师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宗教与社会》、《跨学科学习》等课程,曾多年兼任心理辅导工作。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有着深刻理解,就“如何面对大学生活”这一基本问题给予了有益指导。讲座由我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陈彪老师主持。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古南永老师借用王国维先生有关“人生三境界”之论述,点出了大学生初入大学找不准“路”的迷茫心理,又将大学生发展目标的找寻与实现比作择“路”、走“路”的过程,围绕一“路”字,概括地谈论了大学生活规划的问题。
古南永老师首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不少同学就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问题抒发疑虑与担忧。大学比中学多了自由,相应地亦多了不确定性,大学生若陷入被动状态,则容易在道路分岔处感到无所适从。古南永老师鼓励同学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选择路、走好路,接下来便针对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从思想准备的角度,古南永老师强调了大学生拥有开阔视野与广博见识的重要性。无论将来决定走哪条路,都必须拥有一个大胸怀,勿因迷茫而虚度时光。落实到行动上,则要多读书、广读书,力求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境界,如此,不但能对自身的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还能切实地提高个人竞争力,“进可攻,退可守”,无论是对自我价值还是对社会价值的实现都大有裨益。
其次,关于如何找寻并确立目标,古南永老师结合个人经历与学生范例,向同学们指出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遵从心志。或出于兴趣,或出于使命,而非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由此确立自己明确的求学目标与发展方向,方能获得强大而持续的自我驱动力,以及在社会大背景下的一种自我存在感。
再次,谈及当前的学习问题,古南永老师围绕学问与灵魂、课内与课外、课业与才艺等几组关系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关于学问与灵魂,古南永老师要求我们区分灵魂的“丰盈”与“膨胀”之别:前者成于有效的知识吸收,后者成于机械的知识填充,这启示我们不要死读书,而应读之有法,如写书评、与志同道合者交流读书心得等,博览、记忆、见识、思考,最终达到“悟、化、通”的境界;关于课内与课外,古南永老师认为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把握好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兼职的度;关于课业与才艺,古南永老师引用蔡元培先生的话——“求知识之外,兼养情感;治科学之外,兼治艺术”,鼓励同学们全面发展,发展才艺,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而对于中文学科的学生而言,最好应练就一手好书法,这能给未来发展增添不少机遇。
此外,古南永老师还谈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其一是做好安全保护,提高防范意识,防侵害、防诈骗,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单独涉险;其二是要学会如何和与自己有差异的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理解他人,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为草当作兰,为树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古南永老师借用李白诗句,寄予了对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的同学们求学做人的殷切希望。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摒弃迷茫,在内心的指召下确立方向,在科学方法的贯彻、坚定信念的引领中实现目标,大学之路因此充实,未来之路亦朗朗可期。

问与答
Q:我未来的兴趣不在考研,也不想就业,怎么办?
A:关于就业的必要性,这需要看个人处境,但是我们还需要明白就业的意义,除了获得收入外,它还涉及社会交往,通过就业我们可以获得与同阶层、同志向的人交流的机会,这是构成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
Q:请问您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看法是?
A:我觉得大学生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启动资金、核心技术缺一不可。然而作为大学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做相应的准备,所以我不是很提倡这一种做法。
Q:您觉得人生是苦难的吗?
A: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各阶段都有不同的痛苦,而且在特定的阶段,痛苦具有持续性、蔓延性,比如选错专业、恋爱婚姻不顺时(在这里要告诫各位女生,在恋爱婚姻中不能过于被动,应遵从内心、谨慎选择,不要勉强自己)。但是,纵观整个人生,大多数人的正面感受始终是比痛苦多一些的。
Q: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很发达,在这个环境下,您认为中文学科学生或其它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未来出路是什么?是否可以通过跨学科交叉来实现新的发展可能?
A:我鼓励学生学得“杂”一点,像中文学科的学生课程任务不是很重,有时间的话建议读更多的书,甚至是修辅修、双学位,这样在找工作时可以获得更广的选择面;此外,还应该思考自己的学科具有哪些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既然无法给人工智能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那是否可以提供资源,有没有可能跟传统文化、文学、对人性的洞察这些元素相结合,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